抑鬱症|職場抑鬱恐成心病? 醫生分享8大徵狀 其中4個最常見!

撰文:醫師Easy
出版:更新:

「職場抑鬱症」是日本職場中常見的心理病症,「日本情緒障礙症協會」亦有參與這種病的研究。本港雖沒有相關的研究,但精神科專科醫生葉百然表示,「職場抑鬱症」在本港絕不罕見。

「香港心理衛生會在2023年進行過全港抑鬱指數調查,結果顯示有11.1%人口有明顯抑鬱症病徵,與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字相若。而在25至34歲這年齡層的患者,最重要影響他們抑鬱指數的因素就是工作。由此可見職場抑鬱症相當普遍,尤其是在勞動年齡層的人口。」葉醫生表示,「他們其中一些較明顯的特點,包括在私人時間通常可以比較輕鬆,正常作息,享受自己喜歡做的事;但當身在工作環境時,徵狀便會浮現,除了抑鬱病徵有時也會連帶有生理上的各種不適。」

「職場抑鬱症」8大常見徵狀

對「職場抑鬱症」做過不少研究的日本,為這病歸納出8大徵狀:

1. 工作認同感較低,經常看不起自己

2. 拒絕交流,不會積極和同事有互動

3. 經常情緒不穩,包括抑鬱、煩躁、焦慮等

4. 工作怠倦、動力下降

5. 對和工作相關的事有抵觸情緒

6. 即使下班後仍會為公事煩惱

7. 工作引起身體不適 ,例如頭痛、頭暈、胃痛等

8. 記憶力減退

葉醫生指,「以上徵狀若中了一半或以上,便可能屬於職場抑鬱症,而臨床所見,當中有4種較為常見:工作認同感較低、情緒不穩、對工作有抵觸情緒,以及由工作所產生的身體不適。」

雖然「職場抑鬱症」暫時來說並不是一種正式的精神科疾病,但不同國家已經有不少針對它的研究,包括希望進一步定義它是什麼疾病,例如是一種適應障礙症?一種新型的抑鬱症?還是傳統抑鬱症的前期情況?

職場漠視成隱患 治療應循3個方向

而精神科醫生處理「職場抑鬱症」,有時需要比處理傳統抑鬱症有更多考量,葉醫生就分享了以下個案:

有一位大機構員工,每天都要超時工作至晚上11時,即使星期六、日也要上班。很多時在晚上11時他仍會收到來自上司的Whatsapp,而每一次都是長篇大論的訊息,回覆稍遲的話上司更會追問他為什麼「只讀不回」。此外,工作時這位上司常會因他犯了小錯而使用不合理的語言及行為,例如在他面前「掟筆」,或威脅說會給他警告信,諸如此類,漸漸對他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

他曾向上司的上級作出投訴,但換來的卻是冷嘲熱諷:「乜你咁渣㗎,咁都會唔開心?」「如果個個員工一唔開心就要我處理,我咪好唔得閒?」葉醫生表示,他曾從不同機構的「職場抑鬱症」病人口中,聽過上司嘲諷員工的說話,可見職權騷擾十分普遍,而公司很常忽視員工的投訴。

漸漸,他覺得無助、絕望,見精神科醫生時病徵已比較嚴重,不太願意見人,甚至有自殺念頭,其實已演變成傳統的抑鬱症。因此需要循三個方向處理:

一. 藥物治療 – 應選擇合適的藥物,例如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調節劑類藥物,「除了改善情緒以外,回復其工作動力也十分重要,而去甲腎上腺素對於回復病人的行動能力效果較佳 。」葉醫生解釋表示。

二. 心理治療 – 葉醫生指出,由於病人經常覺得不被理解,必須懷著同理心和他們傾談,肯定他們的感受,進行以認知行為治療為基礎的心理治療。

三. 減害處理 – 與公司作出協調,包括容許員工申請較長的病假,讓他可以全心全意接受治療,盡快改善病情。另外建議為病人作出工作上的調適和安排。「並溫馨提示,希望公司正視職權騷擾的問題。」

整個治療的目的,是希望病人盡快康復,讓他尋回自身的價值,重回工作崗位。而公司亦在工作安排上作出調適,以同理心安排他的工作,令病人病徵得以緩解,回復員工的生產力。

葉醫生強調,「治療職場抑鬱症其實是很複雜的情況,需要全人的治療,未必單靠藥物就可解決所有問題。」

精神科專科醫生葉百然(照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