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Fantasy|重拾維城足跡 淺談四環九約 今日風景尋覓往日情
年前有行山人士再發現多三枝維多利亞城界碑,令坊間再度興起探究維多利亞城的由來。閒人對香港歷史有濃厚興趣,今次決定用腳去走一次維多利亞城範圍,乘機探究一下這個香港歷史上行政區劃的底細,同時順便探討與維城同時存在於當時華人社會的一個行政區劃的俗稱——四環九約。
【「行路Fantasy」是一個行路遊戲,7個同事7輪比賽,用城市散步路線一決高下。】
(每周逢一﹑三﹑五於《01體育》刊出)
上回講到,今時今日香港人口中的「西環」,其實係廣義上的西環、是一個籠統的稱呼。實際上西區人會將西環再細分為西營盤、石塘咀及堅尼地城三個細區。更多人不知道的,是除香港人認識的西環、上環和中環之外,香港原來仲有下環,即係今時今日哪一處?就要由開埠時香港的情況說起。
行路Fantasy介紹1|步行既簡單又好處多 真正男女老幼做得到
行路Fantasy介紹2|以步行決勝的遊戲 6+1個奇人異士參賽者簡介
香港開埠時,首先發展的香港島只有16條村落,半數在南岸,另一半在北岸,總人口不足6000。1841年6月,港府首次推出拍賣的地段,範圍西端由上環開始,東至醫院山,即今日灣仔律敦治醫院附近。這一範圍即包括了後來的上、中、下環,正是開埠後港島最早開發的地區。
1841年11月,港府將今日中環一帶山坡劃歸政府發展,定名為「政府山」,後來的輔政司署、督憲府、政府宿舍及聖約翰座堂都興建在這山坡之上。至於政府山以東伸延至今日灣仔的大片土地,則被軍部畫作興建「美利兵房」、「域多利兵房」及「威靈頓兵房」,成為軍事用地。
這個決定對於此後港島北岸的發展影響深遠——今後商業及住宅區只能循政府山以西及兵房以東的地區拓展。百多年來,兵營卡在港島北岸心臟地帶,把中環和灣仔分隔開,直至1970年代末軍部把金鐘兵房一帶土地歸還政府重新發展,情況才完全改變。
今日「政府山」:
1843年,港府將新城市命名為「維多利亞城」,包括了上、中、下環三地,亦即是首次土地拍賣時所賣出的地區。此後數年,這三環開始出現大量商行、貨倉及各類中西住宅:中環是政經中心,海旁及山邊有不少歐式建築;上環是華人主要聚居地,兩層高唐樓擠住着多戶人家;灣仔春園一帶則成為臨海高尚住宅區,醫院山山腳及灣仔道則倉庫林立,繁華的維多利亞城逐漸成型。
上中下環三地,是維多利亞城的發展起點:
其後由於人口繼續膨脹,之後兩任總督寶靈及堅尼地,分別在任內在灣仔(寶靈任內1854至59年)及西環(堅尼地任內1872至77年)填海建城,把維多利亞城向東西兩邊擴張。1903年,港府刊憲確立了維多利亞城的範圍,並樹立了界碑標出城市的範圍,碑上刻有英文CITY BOUNDARY 1903,有9條至今尚存。
今日尚存的維多利亞城界碑位置:
然而,當時華人社會對維多利亞城自有一套約定俗成的名稱:「四環九約」。「四環」即西環(堅尼地城起至干諾道西)、上環(國家醫院起至威靈頓街及皇后大道中交滙處一帶)、中環(威靈頓街及皇后大道中交滙處一帶至美利操場)及下環(軍器廠街起至灣仔道)。「九約」則代表:
第一約:堅尼地城至石塘咀
第二約:石塘咀至西營盤
第三約:西營盤
第四約:干諾道西東半段
第五約:上環街市至中環街市
第六約:中環街市至軍器廠街
第七約:軍器廠街至灣仔道
第八約:灣仔道至鵝頸橋
第九約:鵝頸橋至銅鑼灣
華人稱謂「四環九約」與港府所公布的「維多利亞城」範圍相若,也正是香港自1841年開埠後發展的第一個區域。由於維多利亞城是由中環為中心,分別向東與西兩端發展,閒人路線上確實難以按歷史發展時序來散步,於是選擇由所居住的西環出發,由摩星嶺開始經域多利道,穿越堅尼地城、上環、中環、灣仔,再經另一條路回頭向西,至薄扶林道其中一條維多利亞城界碑作結。這一路線走線迂迴全因隱藏了一隻彩蛋,待文章尾聲時揭曉。
續上文所述,第7任總督堅尼地任內(1872至77年)積極開闢土地,填築了西區岸邊土地,根據香港政府1886年刊憲顯示,這片沿海的新填地原稱為堅利德城,及後寫作堅彌地城,直至近數十年才簡化筆劃改寫成堅尼地城。堅尼地城最西的部分,例如西環邨附近,俗稱「西環尾」,意即西環的盡頭。而堅尼地城亦是四環九約中的第一約。
閒人想分享較早前一單趣事,有宗意外發生在堅彌地城海旁,不少傳媒如實報道街名時,被網民質疑「唔識字」、「寫錯字」,但他們有所不知的,是香港現時仍有數條街名,是寫作「堅彌地城」,當然這種不統一亦與開埠初期不重視中文文案和紀錄有關,稍後再談。
說完堅尼地城,亦必須到訪寶靈城(Bowrington)。上文所述寶靈城是香港第4任總督寶靈上任後開始在該地進行填海發展工程,將海岸線推進到現今軒尼詩道一帶,而原來的黃泥涌下游段落則被改造成人工河道並延長到新的海岸線,被命名爲寶靈頓運河,而附近新填海開發區則命名爲「寶靈城」,即大概現時堅拿道一帶,摩利臣山道與波斯富街之間的地方。其後更多人稱呼該區為鵝頸。
昔日寶靈城 今日風景:
即睇閒人止步過往4條推介路線:
皇后大道 習非成是
上一回閒人提及過從小到大都居於中西區的皇后大道西,皇后大道(Queen's Road)是香港開埠之後的第一條建築的主要道路,於1841年起在香港島西營盤至中環之間以移山方式建造,原名Queen's Road,原是紀念當時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皇,中文名字本應為「女皇大道」,但因英文Queen亦可指「男性君主的配偶」,當時華人師爺誤將道路名譯為「皇后大道」。港府曾於1890年就譯名作出說明,但道路原中文名稱還是沿用至今。
皇后大道今天仍然為香港市區的主幹道,老一輩香港人會稱之為「大馬路」,相對之後興建的堅尼地道為「二馬路」,寶雲道則為「三馬路」。
後來皇后大道向東及西兩端延伸,將中環德輔道中交界至上環水坑口街稱為皇后大道中;由上環水坑口街至石塘咀卑路乍街命名為皇后大道西;而由德輔道中交界到跑馬地黃泥涌道伸延的稱為皇后大道東。當中由德輔道中至灣仔軍器廠街一段皇后大道東,在1960年代末改建後,改成為金鐘道(Queensway)。
今日維多利亞城界碑:
先旨聲明,由於「行路Fantasy」君子協定不上山,所以部分界碑相片並不是本次散步時拍攝,是閒人以往遊歷所拍;另有兩支由於不屬路線範圍之內,以Google街景搭救。
一座城倒下了,另一座城上來,坐這城,望那城,最終一事無成。古語有云, #哪個時勢能沒有歌 :
《傾城》(1997年)
紅眼睛 幽幽的看著這孤城
如同苦笑 擠出的高興
全城為我 花光狠勁
浮華盛世 作分手佈景
傳說中 癡心的眼淚會傾城
霓虹熄了 世界漸冷清
煙花會謝 笙歌會停
顯得這故事尾聲 更動聽
神秘彩蛋揭盅:
閒人思考今次路線時,起初只想着有什麼路線可回顧香港開埠發展之路,想起了維多利亞城,但如果要走遍全個城和途經界碑,一來路程太遠,二來部份界碑在山上不方便加入路線中,於是又想起以港督命名的街名,湊巧以開埠首10位港督的街道都在區內,故此想出這條包含界碑、港督街名和維城範圍之路。
路線:摩星嶺道 > 堅尼地城巴士總站 > 爹核士街 > 德輔道西> 文咸東街 > 德輔道中 > 砵甸乍街 > 皇后大道中 > 軒尼詩道 > 寶靈頓道 > 皇后大道東 > 堅尼地道 > 麥當勞道 > 寶雲道 > 羅便臣道 > 般咸道 > 薄扶林道
時間:約6小時
步數:40446(Apple Watch Series 6作紀錄)
難度:3/5
時間/天氣:下午,晴天
【下回預告】
今次四環九約路線閒人行到腳跛之時,忽然想與陽光連結,想出了第7輪路線⋯⋯
行路Fantasy是什麼?
《01體育》編輯室對「Fantasy遊戲」總是有種執着,大至英超﹑歐聯﹑世界盃,小至國際泳聯Fantasy,也有同事參與其中。
「行路Fantasy」就是一個行路遊戲,用城市散步路線當成「陣容」一決勝負!7個同事7輪比賽,玩法大致與「英超Fantasy」相同,7輪總分最高者勝。
更多本輪「行路Fantasy」路線:
維多利亞城的界碑石如今尚存多少?
至今尚有9支,遍布在香港島西環至跑馬地不同地方。
開埠初期華人社會口中的「四環九約」是什麼?
「四環」即西環、上環、中環及下環。「九約」則代表:第一約:堅尼地城至石塘咀、第二約:石塘咀至西營盤、第三約:西營盤、第四約:干諾道西東半段、第五約:上環街市至中環街市、第六約:中環街市至軍器廠街、第七約:軍器廠街至灣仔道、第八約:灣仔道至鵝頸橋、第九約:鵝頸橋至銅鑼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