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視之死】慣性收入拖累 TVB「陰乾」之路
繼一年前亞視停播後,本港老牌收費電視台有線電視或步前者後塵,交還手上掌管超過23年的收費電視牌照。業界龍頭電視廣播有限公司(0511,TVB)亦同樣不好過,上周三(3月29日)宣布去年少賺逾六成,直言是「有史以來最為嚴峻的經營環境」。
事實上,隨着互聯網及流動裝置普及,傳統電視業正處於「捱打」局面。而擁抱互聯網的新興媒體,諸如Netflix、愛奇藝等卻大放異彩。在這齣改朝換代的好戲中,我們實在不得不問︰香港影視產業為何走上這條「陰乾路」?網絡電視又是否重振聲威的萬靈丹?一切一切,還得從TVB開始說起。
上周三(29日),本港電視「一哥」TVB公布了一份令人失望的業績。截至2016年12月底止,全年收入按年減少5.5%至42.1億元,利潤只有5億元,較2015年13.31億元大挫62.4%,罕有地賺少過10億元。集團更形容「現正處於有史以來最為嚴峻的經營環境。我們的傳統業務地面電視廣播業務因廣告市場呆滯、媒體內容全球化及觀眾收看習慣改變而受到嚴重影響」。
廣告收入跟收視脫節
集團的說法彷彿如臨大敵,但其實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TVB步入「陰乾」困局,可從「慣性」收入說起。目前TVB主要經由大氣及數碼電波廣播五條電視頻道,包括翡翠台、J5、明珠台、J2及互動新聞台,其中,以翡翠台及明珠台為旗艦頻道。長久以來,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來源為免費電視頻道及收費電視頻道的廣告收益,佔總收入起碼六成以上。理論上,節目質素愈好,觀眾數目便愈多,自然吸引到更多的廣告費。但翻查TVB過去十年(2007年至2016年)的業績表現,不難發現製作成本、收視及廣告收入之間,並不存在太強的關聯性。這十年間,TVB每年花於節目、影片版權、電影及盤存成本介乎11.6億元至15.4億元(不計2014年播放巴西世界盃及2016年里約奧運),高低相差只有3.8億元,期內翡翠台平日黃金時段收視點由2010年的25點慢慢回落至近年22點水平。但另一邊廂,淨廣告收入卻十分波動,介乎26.2億元至40億元,高低相差達到16億元。以TVB最賺錢的兩年(2012及2013)為例,淨廣告收入分別為37.3億元及39.1億元,但製作成本(分別為13.7億元及14.9億元)及翡翠台平日黃金時段收視點(分別為25點及23點)與其他年份差異卻不是很大。
而且,TVB除坐擁慣性收視外,還有慣性廣告支持。在「一台獨大」的情況下,TVB在香港長久以來欠缺具威脅性的競爭對手,令他們在電視廣告市場擁有近乎壟斷地位,而廣告收入實取決於經濟大氣候多於節目質素。由於本港經濟已高度發展,許多大品牌早已在市場企穩陣腳,廣告開支可說步入樽頸位置。根據admanGo統計,2007年本港的廣告開支超過576億元,但到了2014年及2015年,廣告開支已降至449億元及460億元。去年本港經濟增長疲弱,多個行業縮減廣告經費,有關開支進一步縮減至398億元,按年大減13%,創1999年有紀錄以來最大跌幅。在此背景下,挾「慣性收視」及「慣性廣告」的優勢,TVB管理層首要工作不是思考如何做好內容,而是設法「嚴控」節目的製作成本,維持利潤率,這條公式在過去許多年一直行之有效。
TVB在海外叫座力大不如前
不過,一旦TVB的廣告收入急挫,如去年下跌13%,便會即時衝擊TVB盈利。事實上,不少人都指出TVB「滿足於」香港廣播業務提供的穩定收益,無形中令自己困於單一市場(香港),依賴單一收入來源(廣告),「陰乾」之說由此而起。只要稍稍走出由免費電視牌照築起的「安全區」,TVB便顯得進退失據,這可從海外業務及互聯網兩個陣地看到。本來TVB在海外華語市場,頗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借「香港製造」之口碑將「港劇」響遍東南亞、歐美的華人圈子,令TVB「走出去」的策略更事半功倍。早年的TVB海外策略更頗為進取,TVB旗下的TVB 8和星河頻道是首批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批准在中國大陸境內落地收看的境外頻道,如此早着先機自然令TVB佔據不少優勢,是香港向內地輸出文化影響力的其中一個重要渠道。另外,邵逸夫與台灣傳媒大亨邱復生於1993年,在台灣創立的頻道TVBS,過往也曾一度佔領台灣有線電視的領導地位。這些早年種下的果實,幫助TVB迎來輝煌的年代,海外業務更一度成為收入一大支柱。
可是,近十年鄰近地區的影視節目質素急起直追,甚至將香港拋在後頭,令標榜「香港製造」的TVB在香港以外的地區愈來愈不吃香。反過來,內地的劇集質素已漸漸將「港劇」拋在後頭,不論在內地及海外的吸引力均已大大提高。2015年TVB最高收視劇集當中,排第二名的就是從內地購入的《武則天》,綜合收視點27.2,只略低於全年最高收視的自家劇集《鬼同你OT》。
在TVB的營業額分布當中,最主要是香港免費電視廣播的收入,這方面佔TVB總收入的佔比,由2007年的55%(23.65億元),增加到去年的63%(26.61億元);頻道業務收入佔比由22%(9.47億元)減至只有2%(8,442萬元);海外收費電視業務的收入佔比由6%(2.8億元)減至4%(1.68億元),當中萎縮得最為明顯的市場莫過於台灣。2007年,TVB在台灣經提供有線電視頻道服務(TVBS、TVBS新聞台及TVBS歡樂台)與電視節目發行及分銷所帶來的收入達到6.5億元,佔總收入的15%,僅次於香港的62%。可是,隨着TVB在台灣的叫座力和廣告收入下降,TVB最後只能在2016年7月起進一步出售在台資產,顯示全面退出台灣市場。
錯失網絡電視失機
早於2004年,TVB便花了不少精力搞收費電視,開拓收費的經營模式。不過,開多一個收費電視台,一來不會令電視廣告市場這塊餅突然之間膨脹很多,二來收費模式要賺錢,必須吸引到一大群的訂戶,如何用節目質素及觀賞體驗作賣點方是關鍵。更甚者,隨着互聯網日漸普及,收費電視這個平台顯得更「落伍」,因為用戶逐漸習慣上網「煲劇睇片」,可以同時追看不同國家的影視節目,口味變得「奄尖」得多,也遠比以往更追求自由度,坐定定在電視機前觀看電視的模式漸被觀眾厭棄,紛紛改投想「看什麼就看什麼」的OTT(Over-The-Top,網絡電視)的行列。結果經過12年艱辛嘗試,收費電視終告失敗,TVB去年止蝕宣布離場,將經營收費電視的聯營公司無綫網絡電視之權益減值6.95億元;到今年初更指收費電視業務於商業上並不可行,會將原定2025年合約到期的收費電視牌照交還予通訊局,一旦獲批服務將會終止。
不過,TVB要終止的不僅是收費電視牌照,更要認清在互聯網年代,OTT技術打破了傳統電視台的技術及牌照門檻,電視牌照這道「護城河」的作用已日漸收窄。近年其他視頻網站,例如Netflix、內地的愛奇藝早已經營得風生水起。2015年,OTT服務供應商LeEco及網上服務營運商Netflix分別落戶香港,為觀眾提供更多節目選擇,催使TVB積極發展OTT平台,於去年4月推出全新名為「myTV SUPER」的OTT服務,加入打破觀看電視一向是以收看直播頻道為主的模式。至今將近一年,myTV SUPER累積了逾300萬名用戶,而去年TVB香港數碼新媒體業務收入2.24億元,佔總收入5%。TVB稱OTT服務供應商可以做到收費電視的相關功能,又毋須如收費電視受「嚴苛」的廣播條例規管,將會在終止收費電視後,改為力推名為「myTV SUPER」的OTT。或許這不失為好的嘗試,但搭建平台只是第一步,破舊立新才是關鍵。無人知道OTT是否傳統電視台的出口,互聯網廣告收入能否追上免費電視台,但如果TVB不在還有「銀彈」時行動,還待何時?
可以說,這十年時間,是TVB,也是香港電視傳播業走下坡的十年。這既是因為香港曾經輝煌的影視產業的文化「老本」已經用盡,在海外市場亦遠沒有上一個十年吃香,不能再如1997前後般,就同一題材花幾十天、粗製濫造一部新電影出來,然後在香港以外都會有人看。與此同時,掌管香港影視產業的管理層思想守舊,低估了互聯網的影響力,走錯了舊媒體的路,妄想可以逆潮流發展舊式的收費電視,白白錯過了OTT帶來的新一波機會。香港電視傳播業現在就像一個被困山洞中的人,走錯了不少路,弄得自己筋疲力盡,漸漸失去了找出口的勇氣,只能透過減少動作,節省體力和食物,希望過得一天得一天。這種思維正好見於TVB近年製作「不求精,只求省」的趨勢。雖然用這種方法確實可以苟活多一回,但最後都必會被邊緣化,香港電視傳播業會被漸漸「陰乾」,然後在寂靜中走向滅亡。
有關專訪同時刊載於4月3日出版的《香港01》周報第54期,敬請讀者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