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低手機依賴 助風險管理|陳仕娜
最近很多朋友在網絡世界屢遇挫折,包括WhatsApp被封鎖了;逾五千名粉絲的Facebook帳號被關掉;電話遭到網絡程式的攻擊;微信戶口被盜⋯⋯面對「門高狗大」的科技巨擘,小小的個體用戶可以做的危機處理,只限於發電郵或留言區進行微弱的申訴,過程封閉且漫長,用戶被動而無奈。
臉書帳號被封的KOL很懊惱地不斷猜測背後的原因,例如經常玩不知名的心理遊戲、發表了敏感內容、很少幫襯Fb落廣告、太多銷售性質的內容⋯⋯腦汁絞盡後,官方對真正的「死因」保持一貫的緘默。
「百足咁多爪」的朋友早上起來發現WhatsApp帳號突然動彈不得,整個人彷彿掉到孤島,別人發訊息給她,全部不讀不回,以為她閉關,甚至猜測她移民了。禍因可能是群組開得太多;轉發訊息過度頻密;或被人投訴、封鎖過,一封封求情的電郵如石沉大海,屢敗屢試幾個月後,終獲重啟,但朋友被嚇到一個群組至今也不敢開。
同事的電話上月無端端遭到電腦程式的襲擊,每隔十秒致電騷擾,接電及回撥均無人回應,歷時2日2夜,到警署報案、去私隱專員公署投訴,結果係「暫時冇乜嘢可以做到」,同事唯有廢掉舊號碼,廣告天下換了新號碼。
網絡世界為我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和效率,從中獲得海量的資訊、娛樂、社交關係,甚至投資增值,但另一方面,大家又失去些什麼?人人患上手機/網絡依賴症,機不離身,日均耗在手機的時間至少六、七個鐘,佔據逾半的清醒時間。嚴重者會出現手腳發麻、心悸、頭暈、冒汗、腸胃功能失調等癥狀。網絡世界遭遇的挫折,對身心的打擊亦絕不亞於現實世界,同樣的輾轉難安、茶飯不思。
減少對手機依賴助風險管理
KOL、社交達人、素人被封鎖之後,全部均「死因不明」,只好將雞蛋放進不同的籃子,宣傳門路廣開,新舊社交媒體及收費平台一網打盡,例如Patreon、Pinterest、Medium、Creato、Buy me a coffee等,撒下天羅地網,效果則拭目以待。
有人基於私隱的考量,選擇不依賴微信、WhatsApp生活,轉用較冷門但認為較安全的平台,或索性減少使用即時通訊軟件,回歸打電話、多見面的形式。為了視力、頸椎、情緒的長遠健康,減少依賴手機是值得推崇,把手機放在視線以外的抽屜裡;緩減每日使用的時數;盡量不用手機煲劇;朋友飯聚時收機;一個月定立一天為「無手機日」,以紓緩「手機癮」。同時,讓其他載體如電視、desktop、閱讀器、音響器材、電話簿等重新歸位,發揮效用,從而淡化手機在生活中的強勢主宰,亦有助風險管理。
簡介:由財經記者到公關,遊走媒體、地產及金融行業,飽覽世事更迭,藉文字透徹人心,嘻笑怒罵中,也望讀者有所得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