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夥伴維港投資棄港從星 繼2015年後再施資產大挪移|伽羅華

撰文:伽羅華
出版:更新:

一向洞若觀火的「華人首富」李嘉誠再有大動作。《彭博》報導,李嘉誠「夥伴」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將設立新加坡辦事處,尋找亞洲投資機會。「誠哥」將家族的非上市資產遷冊至新加坡,將是繼2015年官媒發文「別讓李嘉誠跑了」後,李氏家族掀起的另一輪資產大挪移,而且今次操作有更深層意義,就是李氏直接將信任一票投向香港的頭號競爭對手—新加坡。

對於走資時機的拿捏,相信沒有人自認比李嘉誠更精準。他於2015年前後的走資操作,若與阿里巴巴創始人兼前董事會主席馬雲、中國恒大許家印近年商場折戟的經歷相比,便有如二次大戰的鄧寇克大撤退般驚險,馬雲及許家印曾經都是內地政商兩界吃得開的「首富」,如今一個退隱江湖, 一個仍在內房行業掙扎求存,現在若再有大型內房出現債務違約,都會稱為「恒二」、「恒三」,以示爆雷事件的嚴重性。

(資料圖片)

《彭博》報道指近年不少企業因為政治及防疫封禁的因素,將辦事處或總部遷離香港,但維港投資澄清,上述因素都不是公司在新加坡新設辦事處的主因,就投資者及業務擴張而言,新加坡有其優勢。

長實集團(1113)則表示,維港投資並非李嘉誠的家族辦公室,該公司由周凱旋全資擁有,李嘉誠僅聯同維港投資參與科技與創新科技項目。

維港投資遷冊新加坡,強調原因與政治及疫情無關,雖然澄清有欲蓋彌彰之感,但應該不會對香港金融中心地位造成太大影響,縱使維港投資近年表現亮麗,創富能力甚至李氏家族旗下長和或長實集團都難望其項背,但它始終不是李嘉誠基金會直接持有,震撼彈的威力應該屬可防可控。

長實集團(1113)表示,維港投資並非李嘉誠的家族辦公室,該公司由周凱旋全資擁有,李嘉誠僅聯同維港投資參與科技與創新科技項目。(資料圖片)

拋售英國投資 重新聚焦東南亞

李嘉誠私人投資的去向或許不太惹人關注,但上市公司的財務投資需要向股東交代,基於李氏無寶不落的往績及對危機的敏感度,其一舉一動受到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今年以來,長和系不斷拋售英國投資,將投資焦點放回東南亞,包括近月經濟發展勢頭剛趕過深圳特區的越南。

今年三月初,由李氏家族控制的公司披露有潛在買家對收購其英國最大配電商UK Power Networks感到興趣,但未披露對方身份。英國《金融時報》指私募股權巨頭KKR和麥格理集團Macquarie為潛在買方,並傳收購價或達150億英鎊(約1,444億港元),較2010年長江基建、電能實業及李嘉誠基金會共同收購價58億英鎊高159%。雖然該基建項目在12年間升值1.6倍,但英國高通脹時代剛剛到來,收益有穩定增長的項目相信仍有叫高價的能力。

收購迄今未有進展,但同月長實宣布以12.1億英鎊出售瑞銀集團的前英國總部倫敦5 Broadgate商廈,套現7.29億英鎊。緊接四月初越南媒體便有報道,李嘉誠旗下長實與日本歐力士集團,聯同其越南合作夥伴Van Thinh Phat訪問胡志明市政府,探討投資胡志明市事宜,最新傳聞是英國Vodafone正與長和英國流動通訊3 UK商討合併,凡此種種都顯露李氏減磅英國回歸亞洲的想法。

日媒引述消息人士稱美國最快可能在5月啟動「印太經濟框架」(資料圖片)

美拉攏東盟抗中 印太經濟架構月底或出台

為何說李氏對走資時機拿捏得準?上周四(12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和其他東盟領導人到訪華盛頓,與美國總統拜登提出建立印太經濟架構進行摸底溝通。在新架構下,參與國家將就四個經濟關鍵領域進行商討,包括公平和有彈性的貿易,供應鏈彈性,清潔能源和反貪腐,本月底或有定案。

印太經濟架構並未納入中國,說穿了是美國拉攏東盟抗中的平台,例如美國會協助盟國將設於內地的生產鏈遷至東盟國家。

美國總統拜登於去年十月在年度東亞峰會提出印太經濟架構的初步構想,涉及數據使用規則、貿易便利化和供應鏈的協作,當時部分東盟國家認為剔除中國於架構之外是不切實際,但時移世易,自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不少國家開始擔心亞洲可能爆發同類軍事衝突,會造成如同俄烏衝突一樣的供應鏈亂象,而且部分東盟國家對南海軍事化亦有疑慮,與中國可以建立貿易關係,但在國安議題上只能倚靠美國,當中以新加坡最支持這項構想,它與日本及台灣亦加入對俄全面制裁的行列,與歐美享有共同價值理念,今次赴美商討的領頭也有新加坡的份兒。

另方面,受清零政策盲目封禁的影響,中國四月份經濟表現由平穩急轉直下,加上外部環境不斷惡化,在美國聯儲局加息兼縮表下,美元獨強之勢無可阻擋,離岸人民幣匯價上周曾穿1美元兌6.8關,一個月跌6%,清零政策未成功,但已頻傳外資將供應鏈遷出內地的消息,反映中國經濟與國際脫勾的趨勢正在加速。

人民銀行已事先預警,四月經濟難免受到疫情的衝擊。(資料圖片)

防疫封禁 四月內地金融數據極速轉差

中國剛公布的四月份金融數據亦慘不忍睹,在金融數據公布前一日,人民銀行已事先預警,四月經濟難免受到疫情的衝擊,金融數據仍有輕微增長,但實際數字一出,仍令外界大吃一驚。

今年一月內地經濟數據曾有好的開局,新增社融達6.1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二月份春節回落至1.19萬億元,至三月份要衝季度表現,拉高至4.65萬億元,至四月金融數據極速轉差,新增社融僅9,102億元,新增貸款也僅6,454億元,為2017年12月以來最少,兩者均不及市場預期的一半,情況慘不忍睹。

踏入四月防疫封禁的高峰,今年首季仍有輕微增長的深圳財政收入突然按年暴跌44%,為了打贏防疫保衛戰,相信去年唯一錄得財政盈餘的上海亦深陷困境,據悉上海市政府將於周一(16日)發債654.8億元人民幣,以解燃眉之急。若五月底前仍未能解除生產鏈的封禁,今年中國經濟能否達標5.5%左右將廣受質疑,長和系此時押注投資東盟國家,配合內地生產鏈轉出其他亞洲國家,可能又是洞燭先機的一著。

【財經專欄】大盤漫談.伽羅華

資深財經傳媒人,多年來見證金融市場蛻變,在即食資訊年代,堅持深入調研和理性分析,現以自由人身份從事商業諮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