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foodpanda香港啟動300萬元「疫流同行」計劃

疫情|foodpanda香港啟動300萬元「疫流同行」計劃
撰文:張偉倫
出版:更新:

foodpanda香港今日宣佈,將會啟動總值逾300萬元的「疫流同行」計劃,包括向本地弱勢社群派發1.2萬張 foodpanda外賣餐券,以及一系列涉資約200萬元的措施,以支援平台的餐廳夥伴、商戶及送遞團隊,期望盡力為他們送上支援,共同面對目前的嚴峻挑戰。

作為「疫流同行」計劃的一部份,foodpanda 香港將會向本地15間慈善機構,其中包括惜食堂、膳心連基金、同路舍、匡智會、關注草根生活聯盟、屯門婦聯、香港單親協會、婦女勞工協會、香港社群網路、愛德循環運動、社會發展實踐及研究中心 – 家庭互助網路等,捐贈逾1.2萬張價值80元的 foodpanda 外賣餐券,合共約100萬元。foodpanda將會於3月中以兑換碼的形式,將餐券派發予所有慈善機構夥伴,並由機構送到有需要人士手上。所有餐券將不設最低消費,亦可於所有餐廳夥伴使用,受惠人士可隨意選擇外賣

自取或美食外送,透過平台兑換外賣。此外,foodpanda香港亦會為各合作夥伴推出多項支援措施,包括免除餐廳每月上架費、新增餐廳員工「送遞員快速申請」計劃、向送遞團隊派發 7,000 份快速測試套裝、延長送遞員保險計劃中感染新冠的保障等,涉及約200萬元,盡力協助持份者緩解燃眉之急。

雪中送炭計劃不為「交數」 基金會盼保持温度 建構共學網路

撰文:余月明
出版:更新:

陳廷驊基金會透過策傳舍於2020年推出「雪中送炭計劃」,至2023年圓滿結束。基金會向每間機構提供以75萬為上限、一筆過發放的資金,而受資助機構要參與夥伴同行計劃,基金會最大特點是不會要求申請人「交數」。

2020至2023年期間,基金會收到超過500個申請,而計劃合共有50間小型非牟利機構獲資助。陳廷驊基金會助理項目總監廖嫣婷(Tammy)表示,雖然計劃經已結束,但期望當中所創建的温度不會因而暫停。

陳廷驊基金會透過策傳舍於2020年推出「雪中送炭計劃」,至2023年完滿結束。(左起:陳廷驊基金會助理項目總監廖嫣婷、陳廷驊基金會信託人及策略總裁張添珞、專注不足/過度活躍症(香港)協會執行總監伍敏姿)(余月明攝)

陳廷驊基金會與坊間較為傳統的基金會不同,「雪中送炭計劃」的資助物件為全年總開支為1,000萬元或以下之小型機構。協會不會要求申請人「交數」,在面試時只會問申請人過去的工作、有何困難等軟性問題,不會過問受惠人數、KPI(關鍵績效指標)等數字,申請人唯一條件只有「參與夥伴同行計劃」,而資助金額亦早於夥伴同行計劃前已發放。為免造成機構不必要的壓力,基金會只會作基本監察,每半年及12個月機構只需就其資金流向情況填表,沒有額外報告提交。

廖嫣婷形容要由500個申請中作篩選相當頭痛,但當中所重視的不外乎兩個原則:該機構是否與基金會理念一致;疫情期間機構如何披荊斬棘驚,如何活用新方法、靈活性去渡過難關。

基金會為穿針引線的角色 提供適時支援

廖嫣婷表示,疫情期間大家都很無助,惟社會上有不少熱心的社福機構未有得到社署的資助,需要單打獨鬥,但仍抱有使命,故基金會成為一個「穿針引線」的角色,為其提供一適時適當的支援。當中曾申請計劃而未獲資助的機構,基金會都會與其保持聯絡。

她表示,計劃中的「夥伴同行計劃」並無甚麼「星級講師」,分享經驗的全是計劃中「原汁原味」的夥伴。而在「夥伴同行計劃」她收獲到兩個驚喜:小型社福機構之間可以互相交流營運策略,例如如何在取得穩定資助、如何衡量社會效益等,從而跳出機構本身的舒適圈;現時社福議題複雜,不同型別/社會議題相關的機構亦可一同交流,結構性地「connect the dots」,令其可更善巧地思考社會議題。

她又指,基金會背後所創建的信任從不是以一個「金主」的角度去面對一些機構,更是以一種「同行」的態度與機構相處。她提到,陳廷驊基金會發放金額的模式於坊間較為少見,但亦見逐漸有更多傳統基金會態度變得開放、更願意提供轉身機會予小型機構,她期望可透過更多此類分享,向業界倡議及互相揣摩這種模式,亦希望資金的機制上可以慢慢放寬。

被問及未來基金會有何計劃,她就表示仍處於一個探索階段,但就期望「雪中送炭計劃」所創建温度不會因而磨滅,目前仍在建設一個網路供50個機構在平台交流、溝通。基金會由去年6月至今有3場自由參與的活動,活動除了會向該50個機構招手繼續參加活動外,該50個機構都可以介紹其他小型機構進入共學的網路,參與反應亦相當不錯。

廖嫣婷表示,基金會成為一個「穿針引線」的角色,為機構提供一適時適當的支援。(余月明攝)

基金會:期望提供資金外的協助

陳廷驊基金會信託人及策略總裁張添珞(Karen)提到,基金會有不同的模式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協助,而所有計劃都是以「雪中送炭計劃」的理念執行。她提到,創辦人陳廷驊的一個價值觀是「想到自己,想到對方」,期望以「信任」去做慈善。

她提到,陳廷驊曾言「對方(申請人)係真係假其實唔係最重要,我地出嘅本心係真嘅。」故計劃與其說是因為疫情而誕生,不如說是基金會「利用」疫情見到更多人的燃眉之急而作支援。她相信,即使疫情緩和,基金會仍有很多空間去做類似的計劃。

張添珞亦有提到,基金會一直都思考協會除了可在資金上提供協助外,還可以為機構做多些甚麼。她指,支持核心夥伴計劃4年前已經開始進行,並會為一些剛起步或有樽頸位的小型非牟利機構提供營運資金,同時梳理機構內部的問題,「(機構)學到嘅知識係要時間去儲,不停去做programme時,係唔會有時間去反思自己有咩問題。」她期望基金會不止是與機構渡過目前的難關,更希望可以令機構發揚光大。

Karen期望基金會不止是與機構渡過目前的難關,更希望機構可以發揚光大。(余月明攝)

計劃令受助者感「人間有情」

專注不足/過度活躍症(香港)協會執行總監伍敏姿(Marcia)有參與是次計劃,獲資助約28萬元。協會於2006年成立,實行會員制,由成立初期只有8個家庭會員,至今已增至約1,700個家庭會員,不過服務物件就不限於會員。協會多數會為家長、小朋友等提供相關協助,亦會舉辦講座、朋輩1對1、專注力訓練、體驗性活動等,伍敏姿自己也是ADHD兒童的家長。

她提到,疫情期間,協會在當年第2季發現只剩下5個月的營運資金,於2019年有約30萬捐款或籌款,去到2020年就只剩4萬,加上當時有一位全職員工,令其當時感到絕望「唔知喺邊到揾錢。」如果沒有資金、未能提供行政支援,中心就「咩都做唔到。」

她表示,疫情對機構而言是一大挑戰、更是對本身有服務需求的家長最大的挑戰。若協會未能舉行活動,或會令服務物件處於「困獸鬥」、甚至有訴諸暴力等問題出現,影響其精神健康。

伍敏姿表示,「雪中送炭計劃」的面試與一般慈善機構不同,感覺輕鬆自在。(余月明攝)

伍敏姿表示,在此計劃前從未成功申請過任何基金,同時亦會有其他中小型機構會一同競爭,而「雪中送炭計劃」的面試與一般慈善機構不同,感覺輕鬆自在,「無問我地計劃要做啲咩、無問我地受惠人數要幾多、甚至無問我地啲社會效益係點⋯⋯佢淨係問我地以前做過啲咩,而家面對咩困難同挑戰、有啲咩需要幫手。」

她提到,與機構基金會溝通時「佢哋即刻就明」,令其感到被接納及信任,亦是在其他基金面試時未有感受過的。她亦提到陳廷驊基金會效率高,大約2個月就收到資助,被完全信任的感覺很強烈。

她哽咽指,計劃令其感「人間有情」,自己作為一個受惠者角色,「有少少係好辛苦去爭取一啲比人施捨嘅感覺。」除了計劃中的夥伴同行計劃令其透過交流「取經」、了解更多營運上的處理外,她在申請其他基金時亦變得更有信心,「我地會盡力話比佢地(基金)知點解我地要做呢樣野……有基金唔同我地妥協,我地都唔會同佢地妥協,因為我地目的係要幫一班有需要嘅人時,唔應該將基金會嘅要求擺喺佢地嘅需要之上,咁樣會係本末倒置。」

▼「雪中送炭計劃」活動照片 ▼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