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證券經濟學家 數字經濟成未來十年影響中國經濟新因素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指出,數字經濟的發展意味著供給效率的提升,抑制人口老齡化可能帶來的物價和利率上升壓力,但也可能會加大收入分配差距。
中國大陸媒體介面新聞北京時間8月12日報導,彭文生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舉辦的首期“金思匯”沙龍上說,中國正處於金融週期的下行調整期,過去十多年依賴房地產和信貸擴張的增長模式難以持續。同時,人口紅利的拐點已經發生。
不僅勞動年齡人口進入負增長,生產者/消費者比例也在下降,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越來越不利於儲蓄和投資,不利於資產估值。
“過去幾十年我們面臨的問題包括資產泡沫、金融風險、貧富分化,未來會不會緩解,多大程度、通過什麼路徑緩解?一個思考的視角是人口結構和公共政策對金融的態度這兩個方面,這其中有一個影響宏觀格局的新因素,就是數字經濟。”他說。
稱數字經濟三大特徵
彭文生指出,從微觀層面講,數字經濟有三個特徵值得關注。一是大資料降低資訊不對稱;二是數位經濟比傳統經濟規模效應大,比如美團這類APP,一旦開發出來擴散至它的消費群體的時候,邊際成本幾乎為零;三是數字經濟會帶來無形資產壟斷租金,一旦形成先發優勢、智慧財產權、品牌效應和網路的外部性後,容易帶來贏者通吃並在邊際成本以上定價,帶來壟斷租金。
他進一步指出,以上三個微觀特徵引申到宏觀領域會產生三個影響。首先是大資料降低資訊不對稱,提升資源包括勞動力使用效率,比如機器替代人、人工智慧等,實際上增加了勞動力有效供給,有助於抵消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供給減少問題。
其次,資訊對稱所帶來的共用經濟可以提升存量資本的產出。舉例說,私家車的有效使用率大概在20%,計程車的有效使用率約在80%,有人曾估算類似滴滴的共用汽車有效使用率大概在60%,所以私家車變成共用車,它的產出會增加,實際上增加了有效的資本供給。這樣一來降低了對新增投資的需求,有利於對沖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儲蓄下降的問題。
第三是負面的結構影響,尤其是在收入分配方面會加大貧富分化,比如有一部分勞動者被機器替代後產生失業問題,贏者通吃、無形資產帶來的壟斷租金、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問題。
數字經濟在提高有效供給的同時帶來新的挑戰,增加過剩儲蓄和加劇貧富分化,在宏觀層面體現為抑制通脹,降低自然利率。在這樣的宏觀環境下,維持經濟增長有兩個路徑,一是放鬆貨幣政策,另一個是放鬆財政政策。兩個政策選項並沒有絕對的對或錯,而是一個平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