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政府推動AI人工智能教育和輔助教學,又鼓勵學校推動中華文化,到底兩者能否結合產生協同效應?觀塘區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中學,本學年起將人工智能加入各個學科,並增添大量中華文化元素。校長金偉明認為學生需同時學習新科技和傳統文化,學校期望以科技融入傳統,令學生更易吸收之餘,亦能學到中華文化傳統,培養個人修為。
女同學指之前沒吃過糖畫,覺得十分有趣,更認為傳統文化值得保留。(陳葦慈攝) 中華文化日活動工作坊 學生試穿華服樂在其中
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中學於1月17日舉行了中華文化日活動,邀請刺繡、風車、風鈴及扇畫等傳統手藝專家舉辦多個工作坊,又安排全校學生欣賞變臉表演,學生更有機會穿上華服與班主任拍攝班相留念。參加學生對每個攤位都很感興趣,邊吃著龍鬚糖及麥芽糖等小吃,邊跟專家學習不同的工藝。
學校禮堂的變臉表演目不暇給,學生看得投入,歡呼聲不斷。(陳葦慈攝) 科技與中華文化結合 利用AI將詩詞成畫、設計少數民族服飾
電腦室當日更展示了中三級以AI學習中華文化的跨學科活動。活動分三部分,包括學習以AI系統設計少數民族服飾,但必須保留種族特色,不能太天馬行空,當同學完成作品,便可透過AR相機與自己的成品拍照。第二部分是讓學生利用AI將詩詞成畫,由於每個同學的描述重點不同,故每幅畫都有其獨特性,過往學生只強背範文,對詩詞內容不求甚解,但文字圖像化後,可加深記憶。第三部分是用AI自學不同詩人的作品,同學除可以了解詩的含意,更同時掌握詩人的生平及作品風格,學習更立體全面。
中三學生以AI系統設計少數民族服飾,作品可透過AR相機與真人拍照。(陳葦慈攝) 以科技滲透傳統文化 學生學習更全面
科學科亦滲入不少中華文化元素,例如校內設有中藥園,學生在學習植物構造時,老師會以中藥作教材,變相同學能學習兩種知識。本學年更運用AI協助記錄學生的習作數據及資料,令學習更有條理及提高準確性。科學科主任黃志華表示,AI入課初期要教學生使用軟件及輸入數據,是花了不少時間,但當數據越來越齊全,將來學習會更有效率。
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中學自設中藥園,同學於科學課以中藥學習植物特性,同時獲得兩種知識。(陳葦慈攝) 中一學生黃寶賢表示,AI可快捷將大量資料歸納,令複雜的事簡單化,以往覺得科學科要背很多資料,現在感覺較易掌握。中二學生游聲朗,曾用AI協助完成一個有關生態環境的科學習作,他指AI最大的益處是可隨時隨地使用,無時間限制,老師不是24小時隨傳隨到;但游同學承認AI是雙面刃,確實為學習帶來便利,但使用不當卻會引發錯誤,畢竟在網上搜集的資料不是百分百正確,所以必須更加小心求證。
老師轉型成引導角色 學生應具素養及道德
金校長稱,AI發展一日千里,將來學習知識或許會由電腦取代,老師將著重學生的品德培養,而文化建基於歷史及傳統,新生代電子產品不離手,如學校不特別安排,學生根本無機會接觸一些舊有文化。他認為教育要與時並進,師生關係要像朋友,會有更深刻的情感交流,老師逐漸成為一個引導的角色,為學生建立良好價值觀,尤其運用科技時,要注重素養及道德。
另外,該校設有粵劇訓練、以及與本地一間養珠場合作,校內飼有養珠的貝母,學生要輪流照顧及打理,金校長稱,人工養殖珍珠早於宋朝已有,學校希望透過多元學習,令同學對傳統有更多認識。
金校長認為AI發展一日千里,將來學習知識或許會由電腦取代,老師逐漸成為一個引導的角色。(陳葦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