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危機中建立企業帝國 67暴動買地 看準弱點出手
1. 六七暴動 大量買入低價地皮
翻查歷史,李嘉誠一向眼光準確,往往在政局或市場混亂的時候出手收購。1967年,工聯會等左派暴動,從罷工演變成炸彈襲擊,商台節目主持林彬更被人殺害,政府要實施宵禁。就在這個時候,李嘉誠大量吸納低價地皮,由「塑膠花大王」變成新興地主。
2. 看中地鐵債務困境 投得中環金鐘上蓋
1972年上市之後,多次發行新股集資,大量購入核心地段物業。1977年,李嘉誠迎來第一個高峰,擊敗財雄勢大的英資地產商置地,奪得地鐵中環站及金鐘站上蓋發展項目。
長實這場戰役之所以成功,是看中地鐵公司債務高企的困境,提出上蓋物業出售日期配合地鐵站啟用時間,於是地鐵接納這個雙贏方案,長實因此興建了環球大廈和海富中心,並在1978年極短時間內售出,名利雙收。
長實在擴展時往往看準對方有危機而出手,例如1977年,經營中環希爾頓酒店的永高公司因經營不善,結果被長實以2.3億元收購。當時輿論指李嘉誠出價過高,但計及地價與建築費用後,實際是超抵價收購。
3. 與滙豐銀行建立良好關係 低價購和黃
1978年偷襲九倉(0004)一役,李嘉誠充份利用對方股權分散的弱點,從各渠道收集九倉股票,迫得九倉母公司怡和集團急應對。怡和當時因海外投資失利,自己沒有足夠力量對抗,於是找來滙豐銀行主席斡旋。同時滙豐銀行董事、「船王」包玉剛亦有意收購九龍倉,於是李嘉誠將股權轉讓予包玉剛,除了賺了6,000萬元之外,更與滙豐銀行建立了良好關係,埋下收購和記黃埔的伏筆。
和記洋行曾是香港第二大洋行,先後收購黃埔船塢、屈臣氏等公司,成為國際企業,改名做和記國際。但1973年石油危機之後,公司財務有困難,結果1975年滙豐銀行作為債權人,收購了和記國際。當時滙豐銀行曾承諾,若和記國際恢復盈利,就會出售公司。
1977年,經過業務重組之後,公司改名做和記黃埔。1979年,由於滙豐銀行承諾會出售和黃,審視了各方面之後,原大股東祈德尊家族已破產,與銀行關係銀好的包玉剛正集中精力處理九倉收購,剩下的買家並不多。
李嘉誠這次在保密行動中得知,只要條件適合,長實可以購買和黃資產。雙方經過多次會議之後,終於由李嘉誠購得和黃。當時和黃主席是滙豐委派的「公司醫生」韋理,他批評長實出價太低,滙豐不應接納出價。但滙豐的回應是,不反對韋理的估價,但若以他的估值出售公司,不容易找到買家,而且滙豐銀行快速得到一筆資金,可以立即推動國際化。
4. 怡和系陷財政危機 李嘉誠多次狙擊
怡和旗下的置地公司,出售九倉予包玉剛之後,得到大量現金,於是再次四出收購。然而1982年時任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訪華,香港前途問題一下子成為危機,累及本港地產、股票市場大插水,正在擴張的置地又再面臨困境。
置地當時極缺現金,唯有接連出售非核心資產,包括剛收購的香港電話公司。1984年,置地主動向長實出售香港電燈公司,但開價高於市價3成。李嘉誠早已計算過港燈業務價值,見對自己有利,於是還價低於市價1成。但最初談判不合攏,置地業績太差,地產市道又疲弱,手上只有港燈一張牌可以救命。終於在1985年初,以李嘉誠當初的開價達成交易。
5. 六四後人棄我取 大舉投資中國市場
1989年「六四事件」時,李嘉誠曾經表示學生運動是愛國的,而同時亦展露精明投資眼光。從當時起,長和系大舉投資中國,樓盤遍佈近多個主要城市。
1990年代,長實發展了麗港城、海怡半島、嘉湖山莊及匯景花園四大私人屋苑。但1994至1995年,本港樓市火熱,政府出招希望冷卻樓市,長實立即大規模削減長期貸款,「現金為王」,並採取貼市價銷售、貨如輪轉的售樓策略,在淡市中開售的鹿茵山莊仍保持暢銷,安全渡過了1997年金融風暴,並在1999年登上首富之位。
6. 金融海嘯早期沽貨 避免巨大虧蝕
2000年代初3G「現金黑洞」未影響長和系收購,2007年前和黃在歐洲買入多間美容產品商。經過幾十年發展,李嘉誠察覺危機的功力沒有褪色,在2007年美國次按危機引發金融海嘯前,就已經煞停了大手併購,並在危機初期減持公司以外的投資,例如沽售中海集運(2866),套現約1年之後多次增持自己的公司。中海集運在李嘉誠沽貨後累跌9成,李嘉誠因而避免了約100億元損失。
7. 投資英國非撤資中國 趁危機買貨
金融海嘯之後,李嘉誠陸續增加歐洲特別是英國的投資,外界斥責是從中國撤資。其實長和系在中國仍有投資,投資英國是李嘉誠一向做法:在危機中買優質資產。現時李嘉誠持有英國不少民生服務公司,例如供水、供電、電訊業、港口物流等,這些公司的需求與金融海嘯及英國是否脫歐,其實關係不大。
8. 無懼脫歐 誠哥擬收購意大利電訊商
英國公投決定脫歐,引發市場波動,外界關注在英國擁有大量資產的李嘉誠,會否有任何應變措施。
在這個歐洲前景不明的時期,李嘉誠再度趁亂出手。長和旗下3意大利與VimpelCom旗下意大利Wind合併。3意大利原本是當地最細間電訊商,兩者合併之後將擁有3,100萬個流動電話用戶,以及280萬個固網電話用戶,市佔率達4成,一躍而成意大利最大電訊商,是一單「蛇吞象」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