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投資新寵】無人航探儀深海「淘金」 呢樣嘢NASA都買!
全球暖化、極端天氣增加是對人類最大的威脅之一,但現時各界對問題有多嚴重或如何解決,還是眾說紛紜,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對神秘的海洋世界並不夠了解。
總部設在美國三藩市的海洋數據供應商Saildrone便許下宏願,要在全球部署高達1,000艘無人航探儀(USV),以最便宜的方法,收集所有對我們重要的海洋數據,以便預測颱風、海嘯等極端天氣,及早應變。
「現在我們已經可以繪製出整個火星表面,但卻不了解深海的情況,地球有70%面積被海洋覆蓋,即我們對其他星球的認知可能更多過自己嘅地球。」一直是狂熱航行者的Saildrone營運總監Sebastien de Halleux解釋,過往要收集海洋數據,往往要出動大量的船隊,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可以覆蓋一小片海域,以這方法要去收集全面的海洋數據無異於大海撈針,於是Saildrone研發出五米高,七米闊,用包含鈦金屬的複合物制成、透過太陽能驅動、可遙距控制的無人航探儀,在全球各地進行偵查的任務,每艘無人航探儀可續航12個月。
每艘無人航探儀會設有16個感應器,收集不同的數據並通過衛星實時傳送,例如海平面變動、海底情況,例如風速、輻射、海流、溶氧量、酸鹼度、磁場、波高、哺乳類動物音波等。公司創辦人兼行政總裁、且握有風力船最高行駛速度健力士世界紀錄的Richard Jenkins向《香港01》透露,每艘無人航探儀都所費不菲,單是最貴的其中一個感應器成本就要100美元(約780港元)。
海洋數據有價有市 客戶包括美國太空總署
要生產和營運這麼多無人航探儀,錢從何來呢?Halleux解釋,Saildrone目前約有90名員工,公司業務模式跟衛星公司類似,不會直接出售無人航探儀,而是收集海洋數據後,賣給政府機構、研究所、NGO、商業機構等。他表示,因為大家過去對海洋知之甚少,且氣候變化愈來愈影響一般人生活,海洋數據變得有價有市,科學界陸續也有很多透過Saildrone收集的數據製成的論文發表。用戶包括美國太空總署(NASA)、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等。
Halleux指,公司業務模式多樣,有需要的話,可為機構度身訂造監測的資料,例如李嘉誠基金會就贊助了一項南極探索項目,兩艘Saildrone無人航探儀會遠赴極地偵測磷蝦、企鵝、鯨魚、蜉蝣植物數量、氣象、海水酸度等實時數據,且開放與全球學生採用,詳情明年初公佈。他續稱,公司現時有60艘無人航探儀,其中20艘正在海洋中運作,料只需要200艘無人航探儀便可以初部覆蓋全球大部份海域,但長遠而言,是希望可以有1,000艘無人航探儀,全面實時地監察海洋情況。
24小時人手監控 無懼新競爭
如果將1,000架無人航探儀放到海上,是否擔心會跟其他船隻碰撞,發生意外呢?Halleux表示,無人航探儀鮮橙色的外觀白天會非常明顯,晚上則會有開燈,亦會有員工全天侯地透過攝錄鏡頭監控,過往已經完成了超過50萬英里的工作,沒有發生過任何意外。
Saildrone的海洋數據收集,目前是獨市生意,但作為先行者的Halleux坦言,預計日後或會出現競爭,不過他強調他們歡迎競爭,「有趣的地方是海洋實在太大」。他又表示,後來者要加入這個市場,不是簡單抄襲他們的無人航探儀的設計就可以,因為除了製造無人航探儀外,Saildrone一大部份是在做軟件開發和數據管理,要部署它們、導航他們,一年後將他們收回岸邊作維護,清潔校準傳感器,存儲並有效地管理和分發數據等,後來者要挑戰他們也不易。
目前,Saildrone累計籌資達9,000萬美元(約7億港元),今年五月就獲「超人」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領投,完成涉6000萬美元(約4.7億港元)的B輪融資,其他投資者包括Google前主席旗下的Schmidt Family Foundation、Capricorn旗下的基金Technology Impact Fund、Social Capital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