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退休】誠哥人生最大「刁」 3道李氏力場保長和永續
李嘉誠退休了!在「一個時代的終結」系列中,這對香港無疑份屬最重量級。事關這位年近90歲的長和系創辦人,1968年將一間塑膠製品廠,發展成今日一個業務橫跨全球的巨型跨國綜合企業,單計本港上市的公司就約有1萬億元市值,完全是港人奮力求進的象徵。
說起李嘉誠商界生涯中最重要一步棋,老一輩的人總愛提及他在80年代狙擊英資,成功奪下和記黃埔,彷彿這位「超人」顯露商界智慧的高峰期只在上個世紀。其實,超人做「刁」(Deal)的手影在近6年來未曾停過,而且部署精密,從安排接班人、置換資產及財技操作3個環節,無一不緊湊相接,堪稱是超人的最大「刁」。
李氏力場一、選定接班人
常言「創業難,守業更難。」巨型企業家族能否持盈保泰,傳承安排是決定性的一環。早在2012年5月,時值長實(0001,現稱長和)及和黃(0013,已除牌)的股東週年大會上,李嘉誠突然宣布「分身家」的安排,會讓長子、長和副主席李澤鉅分階段接收家族在長和系的持股,持股來源包括自己和次子李澤楷,確保長和系日後不會出現兩個話事人爭權的情況。
李澤楷方面,李嘉誠則曾透露,向他分派個人擁有、數以百億元計的現金,來支持他發展個人事業。
李氏力場二、資產置換
長和系接班人的人選奠定,可謂是李嘉誠啟動最大一「刁」的序幕,因為從2013年開始,長和系便開始頻頻出售或套現中、港兩地的資產,將屬週期性較重,又或「搬唔走」的物業和業務減磅。
業務方面,深入香港民生的屈臣氏集團是首批被「郁」業務之一,時值2013年,有券商引述長和系管理層的言論,指屈臣氏的主業之一百佳超市,毛利率不足6%,認為長和系應集中資源在毛利較高的項目。話音剛落,長和系翌年向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出售屈臣氏24.95%股權,作價高達440億元。此後,長和系出售資產行動陸續有來,包括分拆和轉讓港燈(2638)股權,以及在2017年剝離和記電訊﹙0215﹚的固網業務,合共涉資約478億元。
與此同時,長和系亦積極剝離非核心的物業資產。單在2013年就賣走廣州西城都薈廣場和上海陸家嘴東方匯金中心,前者作價約32.68億元,後者作價約88.75億元。在2016及2017年,長和系大手拋售物業,包括上海陸家嘴世紀匯廣場及中環中心,前者作價約230億元,後者作價約402億元。
單計以上已公開的股權和物業套現,已涉資約1,670億元。然而,長和系並非一味「死揸」現金,期間也接連投資海外公用事業,例如在2016以相當於1,108億元的代價,收購英國國家電網旗下天然氣業務;在2017年,又提出以424億元收購澳洲上市的能源配送商DUET集團。據長和2017年的中期報告,集團的息稅前利潤(EBIT)有67%都來自基建和電訊等,這些公用事業本身就有穩定的需求,猶如賺取息差的生意,營運難度遠比零售和物業這些週期性偏重的業務低,令長和的業務風險降低。
李氏力場三、變相遷冊
在置換資產的過程中,李嘉誠還完成了一項重要的財技,便是將長和系重組,同時在英屬開曼群島成立新公司,然後將重組後公司與新公司的股權互換,形成今日的上市公司長和及長實(1113),長和及長實亦因此成為在開曼群島註冊的企業,變相遷冊。
市場人士分析認為,長和系把旗艦公司的最終註冊地改到開曼群島,可以從法制及財務方面有得益。由於開曼群島是以英國普通法作為依據,並以英國樞密院作為終審庭,形象上更講求法治,法制較少受政治因素影響。當地的稅制和稅種亦相對簡單,公司法又較寬鬆,當地註冊企業進行股權轉換或資產轉移時,無須為稅務負擔憂心,出售資產及收購合併的限制也較少。李嘉誠自己對長和系重組一事,也曾漏出口風指「做生意要平衡風險」。
現在,長和及長實的註冊地已是開曼群島,又把業務重心移師海外,接班人日後能否百分百「捕捉」中國政治風向,其重要程度已減輕,一旦有重大法律糾紛到交到終審庭處理,到時或大可說一句「樞密院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