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碧瑤綠色變身「廚餘收集佬」 大力發展回收業務
說到碧瑤綠色(1397),香港人對其印象,相信是一間本地老牌清潔公司,不時見到他們的員工在街道清理垃圾,為香港市貌潔淨出一分力。
但近年,碧瑤不單只經營「老本行」,還涉足環保回收業,由收集「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到增添廚餘收集車,為年底開始營運的小蠔灣廚餘廠做好準備。
本港回收業方興未艾,難言搵大錢,但公司主席吳永康接受《香港01》專訪時表示,將大力發展廢物處理及回收業務,希望打破目前只是「收集佬」的角色,長遠可建設自己的塑膠回收廠,做到「回收一條龍」。
香港人嗜吃,已是公開的秘密,但亦因此產生不少「廚餘」。據統計,本港現時平均每日棄置逾3,000噸廚餘,相當於250輛雙層巴士的容量。這些廚餘送去堆填區,便是垃圾,但如果送去廚餘廠,即可變成肥料,亦可「轉廢為能」用來發電。
變身「廚餘收集佬」
將垃圾變成有用之物,乃環保的大趨勢。有見及此,政府耗資16億元的小蠔灣廚餘處理中心,將於今年底投入服務,預計每日可處理200公噸廚餘。不過,廚餘「無腳」,總得有人負責收集,近年積極進軍廢物處理及回收業務的碧瑤,便準備擔起「廚餘收集佬」的角色。
這間2014年上市的本港老牌清潔公司,日前斥資逾120萬元,訂造了一輛廚餘車,集收集、磅重、清洗等功能於一身。「一次大約可以收集6噸廚餘,亦即是約13,043人每日所產生的廚餘(環保署指2015年本港人均廚餘量為0.46kg)。」吳永康解釋道。
廚餘收集車「全面睇」︰
民間暫缺經濟誘因 供應廚餘
收集廚餘,聽落簡單,但原來香港地「垃圾」難求。「現時給我們廚餘的,都是一些大機構,因為他們講求社會責任,肯花心機及金錢去分隔廚餘。相反較細的公司及個體家庭基本不會理會我們,因為沒有經濟誘因。」
翻查資料,本港目前的廚餘回收率不足1%,但韓國已經非常先進,自2005年開始禁止廚餘送去堆填區,廚餘幾乎全部回收。「過去政府以及社會都沒有共識要發展環保,近年才起步已算非常遲,而日、韓、台的環保文化早已大幅拋離香港。」
不過,「有心不怕遲」。港府計劃在2019年推出垃圾徵費計劃,要求市民使用印有「大嘥鬼」的指定垃圾袋棄置垃圾,按容量收費,但棄置回收物就會免費,相信會加強市民對垃圾進行分類的文化。吳永康認為,垃圾徵費計劃推出之後,市民將有更大經濟誘因去找回收箱及回收廚餘,為回收業帶來商機。
本港回收業 留在前期階段
翻查碧瑤去年年報,廢物處理及回收的收入按年大升30%,達到1.16億元,雖然只佔整體業務的10.5%,但勝在毛利率較高,大約14.4%,優於碧瑤「老本行」清潔業務的6.4%。
早於2014年,碧瑤已於粉嶺成立回收中心,以處理從三色回收筒收集所得的物料。目前,回收業務的一大收入是,收集回收箱的廢物,然後向政府收取費用,並把回收物集中處理,在工場分類出可回收物品。下一步,理應是把回收物品循環再造,例如把廢紙、鋁罐變成再造紙及再造罐,把膠樽變成紡織用的線。但吳永康指出,香港暫未有工廠將回收物處理為最終製成品,「回收物分類好後,只能以較平的價錢賣到內地或東南亞國家。」
由於近年內地收緊環保政策,視膠樽為「廢料」,要求將膠樽進行破碎、清洗等工作,以「半製成品」的名義才可進入內地。雖然「半製成品」的出口價較一般未經處理的回收物為高,但由於香港現時缺乏系統化的工廠,類似的工作只有在較小型的「山寨廠」進行,惟清洗工序作未必可以做到完善,令本港的回收行業只能停在前期的回收階段。
冀打造「回收一條龍」
吳永康又指出,現時業界要覓地從事回收物品的分揀程序十分困難,「主要是租金太貴,另外有不少土地的規劃用途亦不准許作回收工場。」他希望從政府手上,覓得「平地」可以投資建塑膠回收廠,以進行破碎、清洗等工作,達到出口到內地的「半製成品」要求,藉此增加回收效能及公司的生意額。
事實上,他坦言香港的環保行業仍未成氣氛,「如果無政府支持就好難做落去,就好似初創環保公司就好困難。因為要做到中端以上處理,投資機器成本大到要幾千萬元,而且回本期又長,初創企業好難負擔。」話雖如此,吳永康相信,香港的環保業日後會形成一個不靠政府都可賺錢的產業,「好似歐洲已經發展環保多年,科技已經非常成熟,成為一個賺錢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