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大選】多維社論:給蔡英文的八個建議(下)

撰文:多維新聞
出版:更新:

2020年台灣大選結束,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以817萬票,戰勝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再次當選台灣總統。《多維新聞》發表題為《給蔡英文的八個建議》社論。
社論指,選舉是人民的意見表達,我們對此向蔡英文表示祝賀,也希望她能夠真心實意考慮台灣人的需要和未來,把在選舉時用來挑撥民情的政治操作收起來。
這次大選是在一種非常特殊的氛圍下進行的。國際層面,中美在進行激烈對峙,世界正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台灣的國際空間越來越被收窄;兩岸之間,對峙氣氛進一步加劇,北京提出了「兩制台灣方案」,統一正成為一個越來越無法回避的話題;台港之間,香港反修例危機的動員效應在台灣廣泛發酵,民進黨收割了所有成果;台灣內部,經由兩黨競相炒作,「芒果乾」(亡國感)成為一個熱門話題。而藍綠兩黨則繼續撕裂,國民黨在選舉中昏招迭出,陷入嚴重撕裂,打爛一手好牌。
如果沒有這些內外氛圍,今天的選舉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結果。所以,蔡英文雖然贏得選舉,但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說不是她贏得選舉,而是其競爭對手輸了選舉。蔡英文及民進黨必須認識到,她的勝選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人民雖然將票投給了蔡英文,卻並不代表對她過去四年的執政成績滿意。而是受情緒和氣氛驅使,不願把票投給國民黨和韓國瑜。蔡英文尤其不能忘記,就在這次大選啟動前,她的民調還在各主要政治人物中排名墊底,民進黨還深陷能否繼續執政的危機。所以,未來四年蔡英文如果想順利執政,就必須學會做一個和第一個任期不一樣的總統,我們給她提出了八條建議。
以下為社論全文的下篇,內容是第六至第八項建議:六.超脫統獨意識形態、七.回應百年變局 妥善安置台灣、八.成為滿足人民期許的政治家。

【2020台灣大選】給蔡英文的八個建議(上)

【2020台灣大選】給蔡英文的八個建議(中)

第六、超脫統獨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ideology),是某種特定的、對社會應該朝什麼方向前進的看法與信念。這個概念本身是中立的,但是在社會氛圍、媒體傳播多為立場先行的台灣,統獨意識形態往往成為一方批評另一方的工具性標籤。民進黨在這個導致台灣結構性撕裂的問題上絕對負有主要責任,蔡英文執政第一任期在這個事情上著墨甚多。

11日台灣民眾投票相當踴躍。圖為新北市板橋區一處投票站。(中央社)

擺在歐洲與美洲,甚至於中國大陸,意識型態的光譜主要都是以左、右為分隔(雖然左右的意思不完全一致),這與以統獨為界的台灣,相差極大。若揭開表層的意識形態,更可看到統獨或左右背後都受另一層意識形態的影響,包含自由主義、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等。

如果把這兩層意識形態合在一起看,台灣政治的一大問題是,自由主義的某些面向被供上神壇,並與統獨紛爭裹脅在一起。於是乎,自由被簡化成追求主權獨立;民主則被簡化成數年發放一次的那紙選票。台灣人「出頭天」的欲望,在簡化的「民主自由」圭臬之下,也就需要搭配一個「壓迫者」來維繫,從前是「反威權」,現在則演變為「反中國」。

2020年大選,「亡國感」成為一項眾人愛不釋手的政治元素,兩大黨在意識形態上都在操縱著「亡國感」、加深社會分裂,可是卻並不重視社會重分配的需求,廿餘年來整體經濟成長停滯、勞工低薪、稅基日益減少、房價所得比過高、台幣匯率低落等重要議題,在候選人大啖「芒果幹」的主旋律中,遭逢又一次的凍結。

試問,一個政治上民主自由,但在經濟上不自由、不民主的人,能否算得上一個完整的、自由的、獨立的人?台灣需要的社會指引真的是統獨意識形態嗎?一個能對台灣好的總統,至少要能夠超脫流於政治惡鬥、口水戰的統獨意識形態,甚至重新檢討被異化了的自由主義,讓整個社會有空間摸索其他更多元、更重要的指引,從而找到最利於壯大台灣、最能凝聚社會共識與促進社會進步的發展方向。相較走回「戴意識形態眼鏡」的老路,如此才是一個總統高度該做的事。接下來的四年,希望蔡英文能正視這個事情。

11日上午,韓國瑜與女兒韓冰抵達投票站投票。(Reuters)

第七、回應百年變局 妥善安置台灣

回顧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瓦解、東歐諸國也退去了共產主義信仰,原先冷戰結構下的美蘇「雙極」獨留美國「單極」,世界始進入後冷戰時期。隨著美國陷入曠日廢時的海外戰爭泥淖,國際進一步形成「一超多強」格局,而同時中國大陸崛起成為幾乎舉世公認的事實,甚至似有以中國大陸為中心的亞洲秩序逐漸成形。

台灣過去在冷戰中占到一個好位置,被美國劃進防堵蘇聯為首的共產勢力東進的前線,美國施以的經援也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然而,在後冷戰時代,隨著新一波全球化的推進,台灣的經貿發展早已從與美國等西方陣營緊緊扣連,轉移成與中國大陸等新興市場更加緊密,大量台商分佈在中國大陸、越南與老撾等共產黨執政地區,對台灣而言,經濟上早已無「鐵幕」之別。

中美兩強的競合關係,一直為國際關係「權力移轉論」揮之不去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陰影推波助瀾,尤其現在中美之間在貿易、科技、貨幣、軍事乃至於政治意識形態領域,都出現了強烈衝突。當前台灣政府雖將貿易戰、香港抗議及新疆議題等中西方衝突放大,以證明台灣站隊美國之必要、安撫民眾對於兩岸關係不佳的疑慮,但此舉有著不少缺陷。

11日上午,蔡英文抵達投票站投票,笑容滿面。(Reuters)

其一,中國經濟實力不同于昔日蘇聯,蘇聯崩於經濟,中國經歷數次經濟轉型後尚無此跡象。其二,中西方衝突雖在,但西方世界對於是否經濟與科技等層面全盤圍堵中國有太大分歧,科技強國德國對於華為的態度就與美國大相逕庭,日本也開始在中美之間遂行投機。美中兩國不只在經濟層面連結緊密,在諸多國際議題中亦須達成共識,如此才能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其三,美中固有衝突、歐洲對中國雖有顧慮,但就各國的國家利益而言,對中國的顧慮,還沒上升到生死攸關之層面,彼此都還有調合空間。就以中美貿易戰為例,再過幾天,也就是本月15日,中美就要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定,特朗普總統還表示之後他還會前往中國和習近平會面,就第二階段協議進行溝通。

另一方面,特朗普用無人家炸死伊朗二號領導人蘇萊曼尼,又開創了一種新戰爭形態,為這個動盪的世界增加了更多風險元素。在這個大國爭奪激烈的時代,如果這種戰爭方式被推而廣之,絕對是小國或地區的災難。而台灣,就處在中美爭奪的最前線。以上種種,都是台灣在當前世界變局中需要謹慎權衡之因。

台灣民眾黨此次選舉後成為第三大黨。(網絡圖片)

台灣經濟上靠大陸更近些、政治上則靠美國更近些,兩者形成一定的張力。經濟固不待言,政治上的風險也不得不注意。中國大陸在習近平執政下,對兩岸統一議程訂出了2035乃至於2049年的時間表,並提出世界目前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論斷。在這百年變局中,台灣如何能夠找到新的位置安身立命,是下一任總統必然躲不開的一張核心考卷,這張考卷不通過,就是死當。

在國際結構變動下,蔡英文至少應當留意於下面兩點,首先,要以台灣整體利益為出發點,避免台海成為戰爭熱點(Hot Spot),審慎平衡台灣與美、中之間的關係;其次,應該轉而戮力於推動社會深層次改革,在經濟發展、社會正義面向,加強台灣的主體性、提升台灣這塊品牌的價值,讓台灣在面對百年變局的過程中,能夠獲得充分的尊重與空間。

蔡英文發表勝選感言。(洪嘉徽攝)

第八、成為滿足人民期許的政治家

總結來看,或許可以這麼說,台灣政壇迄今仍未產生過一個「政治家」(statesman),蔣介石肯定不是,蔣經國或許算得上一個,但是民主化之後就沒有了,有的則多是「政客」(politician)。

四年前,蔡英文曾經帶給人們無限遐想,她也曾努力表現出對自己的期望,多維新聞在當時曾發表社論,希望她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政治家,而不僅僅只是又一位總統,但檢視過去這段期間以來蔡英文的實踐,雖然她這次已歷史性高票再次當選台灣總統,若以「政治家」的標準裁判她並不及格。

政治家有什麼標準?儒家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西方或許可以林肯(Abraham Lincoln)的「民有、民治、民享」「gover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做代表,羅斯福總統也以人民是否有免於匱乏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等作為標準。這些,台灣有哪個政治人物可以做到?特別是在經濟領域做到了嗎?在兩岸領域做到了嗎?從上面的各項標準進行一個個對照,究竟有誰能做到?

展望未來四年,台灣需要處理的挑戰與難題實在太多,每四年一次的大選,之於人民、之于發展,其實都總歸到同一個問題:台灣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總統?

台灣需要的總統,必須有能力確保台灣的主體性,維繫台海之和平安全,重視民生經濟與經濟民主,擘劃台灣的核心產業發展,正視台灣社會的不平等與分配問題,不利用政治力過度介入社會議題,進而撕裂社會,亦不被意識形態綁架,要能以超群的外交手腕、宏觀的國際眼光,應對台灣即將面對的種種考驗。

在蔡英文的第二任期,她能不能展現出這樣的能力,能不能成為一位合格的政治家,我們仍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