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肥胖|13歲男長A罩杯!父母憂為性早熟 就醫方知肝臟也出事
小時候胖就是胖!13歲的林小弟因胸部將近A罩杯,檢查發現是肝功能異常、輕度脂肪肝、肝纖維化等因素,醫生指出,肥胖兒少的比率逐年增加,若父母都肥胖,孩子有50%機率也會成為肥胖成人。「胖小孩」3大指標,包括愛吃且食量大、對營養與熱量吸收特別好、基礎代謝率低等,呼籲家長正視青少年肥胖問題。
專家建議,最好讓孩子建立「管住嘴、動身體」的生活習慣,如搭配Switch、Wii等互動式電玩,有助持之以恆地運動,家長一起加入、和孩子比賽減重更好。
台中榮總教學部師資培育科主任暨兒童肝膽腸胃科主診醫生林捷忠說,13歲的林小弟因胸部將近A罩杯,怕被同學嘲笑常找各式理由不上游泳課,家長懷疑是性早熟而求診,才發現林小弟肝功能異常、輕度脂肪肝、肝纖維化,所幸經過治療後體重下降、肝功能也恢復正常,體重下降約7公斤。
相關文章:性早熟|疫情期間案例倍增!可影響長遠發育 5類家品應減少使用
林捷忠表示,肥胖已經是疾病的一種,不只影響外觀、影響自信心以及社交,更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問題,家長對孩子的體重應該有所警覺,必須透過檢查了解狀況並妥善治療,父母有肥胖狀況的話,小孩有50%長成肥胖的大人;父母其中一人肥胖,孩子則有25%長成肥胖的大人。
林捷忠說,幾乎每3個青少年,就有1人體重超標,卻很少看到家長帶孩子來求診,有許多家長認為孩子長大自然就抽高、胖胖的有福氣也很好,但有近8成的肥胖青少年,在成年後會繼續肥胖,研究指出,這類患者在成年後有較高的死亡風險,需要由家長配合體重管理。
林捷忠指出,「胖小孩」有3大指標,包括愛吃且食量大、對營養與熱量吸收特別好、基礎代謝率低等,如果沒有控制好肥胖狀態,可能在30、40歲就發展成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肥胖治療包括,避免吃高熱量、高糖份、油炸食品等,也要養成少吃多動的生活型態,提醒家長要讓孩子少吃多動,每天看電視當「梳化馬鈴薯」的時間也要小於1小時。
林捷忠表示,一份問卷中指出,無法克服食慾、喜愛不健康飲食以及不喜歡運動,是肥胖青少年減重的最大障礙,家長同樣認為是食欲及不喜歡運動的問題,但有些孩子可能越動越胖,因為運動就會餓,餓了就會吃,而且學業壓力也讓青少年很難有充分的運動時間。
林捷忠建議,運動頻率至少每周3次,每次30分鐘至1小時,項目包括快走、跑步、打球等,而現在流行的Switch、Wii等互動式電動玩具,也非常適合,因為有站起來活動,且身體擺動的幅度大,加上有趣的內容,更可以讓孩子堅持下去。
林捷忠鼓勵醫護及家長,要有責任地主動與孩子對話,「可以從學校的健檢報告檢視,若有過重或明顯肥胖,就要積極處理」,當孩子的BMI超過該年齡層的85百分位時為過重、超過95百分位時為肥胖,家長也可透過國健署的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來確定孩子的體位狀況,和孩子一起運動、比賽減重更好。
2023年美國兒科醫學會在最新治療指引中指出,6歲以上的兒童若有明顯肥胖,需要接受生活習慣的管理,12歲以上的青少年可透過藥物輔助治療,在台灣取得青少年適應症的體重管理藥物,主要有口服排油藥,以及每日一次之GLP-1腸泌素針劑,前者的機轉是減少食物中脂肪經由腸道消化吸收,後者則為降低食慾並減少脂肪量來降低體重。
【延伸閱讀,更多有益兒童發育建議】
兒童身高|別讓孩子吃得太肥膩 可致性早熟 隨時提早「唔識高」
兒童肥胖|年紀輕輕怎已成「囤肉」專家?9個建議助孩子減肥剷肉
延伸閱讀:
小孩陷「肥胖危機」怎麼救?羞辱方式刺激恐釀反效果 家長溝通需技巧
想減肥要每天上健身房?研究指每周運動「這些天」就有效!專家推薦最適合減肥運動
【本文獲「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