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如何令親子關係減低緊張感?家長從這原則上行事就可以

撰文:阿言
出版:更新:

青少年時期是兒童邁向成人的過渡階段,除了出現身體或生理上的變化,此時的心裡也開始發生轉變。他們的自我意識增強,開始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亦會渴望獨立自主和希望得到朋輩的接納和認同。正處於自我概念統整時期的青少年,因而對長輩尤其是對父母,很容易在言語上或行為上產生辯駁或反叛行為,導致親子關係容易變得緊張,甚至衝突也時有發生。
作者:何新滿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研究主任

正面親子關係對人際關係及人格發展有莫大脾益

親子關係是父母與子女之間心理上的互動過程,而正面的親子關係對青少年日後人際關係及健全的人格發展有莫大幫助。如因衝突而影響親子關係,不但使家庭功能無法有效發揮,亦可能對青少年成長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形成偏差行為。因此,如何維持良性互動的親子關係,往往是社會工作者經常面對的課題。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於2022年5月至9月期間進行了一項有關親子關係的調查,訪問了2144位本港高小及中學生,發現父母對子女愈具同理心(例如會站在子女的立場著想或即使不認同子女想法,但仍會給予尊重),親子關係會愈好;同時,父母對子女愈具同理心,子女也會有較成熟的子職角色,普遍較能獨立自主、體恤尊重父母、主動溝通甚至在適當時候給予父母支持。

教養模式與兒童心理發展環環相扣

事實上,父母對子女的同理心與他們的教養模式和子女的心理發展環環相扣。例如,對子女更經常展現同理心的父母會更關注滿足子女的需要,有助維持緊密的親子關係(Eisenberg & Strayer, 1990)。外國的文獻亦曾經指出人們對別人的關愛依戀植根於他們早年與照顧者的互動,父母的同理心讓青年學習,為他們提供一個安全的心理框架去表達對別人(包括他們的父母和朋輩)的關心與愛護(Stern et al., 2015)。這些文獻均與本數據父母的同理心與子職角色呈正相關的發現相符合。

想提升親子關係的父母不妨趁著今次假期的機會,嘗試踏出和轉變成為同理心家長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