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跟小朋友傾訴心事只依靠談話?轉用非傳統輔導法更有效
近年受疫情影響,經常困在家裡,大人小朋友的情緒不多不少受到影響。小朋友不善言辭,未必能夠表達內心的不安,亦不懂得如何與不同的情緒共處。除了傳統的輔導或心理治療方法,越來越多學校亦開始嘗試採用表達藝術治療、遊戲治療、靜觀(Mindfulness)、音樂治療、戲劇治療、園藝治療、體感療癒(Somatic Experiencing)、瑜伽療癒(Yoga Therapy) 等,讓學生有機會嘗試不同的輔導法或治療法,接觸、表達和撫平內心的不適。
資料來源:楊智顯 業務發展主任 (註冊社工/發展性轉化(DvT)執行師)@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表達的方式不只一種 其他媒介也能讓小孩表達感受
如果做過前線輔導的話就會知道,未必所有小朋友都適用傳統的談話式治療。小朋友可能會因為性格、言語障礙、自閉傾向等原因而不善表達,或因自我保護而習慣性說謊,甚或因創傷太深而難以開口等。透過運用不同的媒介,如畫作、聲音、身體動作、物件擺放、黏土製作、歌曲等,就可以讓參加者舒適放心地表達內心感受。運用上述手法,能迴避大腦的干擾,讓孩子最直接的感受和表達情緒。
輔導也可以很好玩 盡情讓孩子發揮想像
筆者作為發展性轉化(Developmental Transformation/DvT)的執行師,在和學生、家長做輔導工作時,常常都有許多意想不到的事發生。DvT透過扮演及互動,呈現參加者的心理模式,有點像演戲,也有點像小朋友的玩耍。常常見到有家長小朋友互相角力、扮鬼扮馬,但下一秒已經在相擁滾地。還記得有不善辭令的小六男生比喻自己為夾萬,需要媽媽的擁抱才能開鎖;也有媽媽比喻自己為無敵的森林之王,但卻敵不過兒子的一聲感激。輔導過程沒有劇本,參加者可以自由表達,但整個過程充滿了歡笑和眼淚,家長和孩子在玩耍中認識更深,互相聽見內心的種種感受。
所有的輔導並不一定是「有問題」才需要參加,無論是人的情緒,或是人和人的關係,其實就好像光譜上的一點,每日也在變化之中。如果我們能打開一點心扉,聆聽和照顧自己的需要多一點,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美好。至於哪一種輔導方法才適合自己呢?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媒介就可以了!不妨按著自己的心意,去多作一點嘗試吧。
《本文資料獲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楊智顯 業務發展主任 (註冊社工/發展性轉化(DvT)執行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