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棉花糖實驗被推翻 兒童能否延遲滿足原來受父母1個行為影響

撰文:螢火蟲
出版:更新:

聞名已久的棉花糖實驗——1972年,由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邀請32名(男女各半)來自Bing Nursery School of Stanford University的學童參加「棉花糖實驗」(Marshmallow Experiment ),研究「延遲滿足」 (Delayed Gratification)。實驗期間,學童可選擇立即享用一份零食(棉花糖、巧克力或曲奇),或等待15分鐘後再獲得多一份零食,合共兩份獎勵。Walter Mischel於實驗後持續追蹤研究,發現當年能等待多15分鐘的學童長大成人後有更高的成就(公開試成績較佳或獲得父母較高評價),顯示能延遲滿足的學童發展勝人一籌。此結果一出,部份教育工作者和家長變得更加看重學童的「自制力」,希望學童能多加克制自己,將來更有出色。15分鐘的忍耐和克制力,影響竟然如此巨大?

紐約大學研究推翻實驗結果?

2018年,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三位學者(Tyler Watts,UC Irvine’s Greg Duncan,Haonan Quan)邀請900多位學童參加類似實驗,結果發現學童能否克制自己,延遲滿足,深受其家庭的社經背景(socio-economic background)影響,而家庭背景正是影響學童發展的重要因素。研究發現若母親沒有大專學位,即使學童實驗時能延遲滿足,長大後表現和母親有大專學位(但沒有抵受誘惑)的學童沒有差別。

根據學者推測,家庭社經背景較弱的學童比較不願意等待,因為他們需要面對零食「時有時無」的情況。由於他們延遲滿足的風險較高,相對克制後獲得更多獎勵,更希望先取得眼前利益。另外一個推測指家庭社經背景較弱的父母可能收入不穩定,承諾子女的獎勵有時無法兌現,也促使學童不喜歡等待以獲取更多利益。相反,社經背景較佳的父母能為子女提供較穩定和富足的物質生活,來自這些家庭的學童自然更容易抵受誘惑,因為他們即使沒有第二顆棉花糖,也可以叫爸媽買他們心愛的雪糕。

兒童能否延遲滿足原來深受其家庭的社經背景影響。(photoAC)

能兌現且合理的「獎勵承諾」

以上實驗不但推翻「史丹福棉花糖實驗」的結論:「能克制自己的學童將來表現更佳」,更點出了家庭對學童未來發展至關重要這條金科玉律。如何促進教育公平,令弱勢兒童依然可以一展所長,社會各界必須繼續努力。

與此同時,上述研究的學者推斷學童因為父母時而無法兌現承諾,故此特別不想「冒險」等待的現象,啟發筆者對「獎勵」和「承諾」反思不少。

父母盡力一言九鼎,對子女的「獎勵承諾」將更加有力有效。若父母經常給予無法兌現的承諾,甚至「搬龍門」(moving the goalposts),最終父母將失去一樣可以改變子女行為的好工具。筆者奉勸父母切莫對子女開「空頭支票」,也不要出爾反爾。

除此以外,擬定「獎勵承諾」時也要衡量其實現「風險」。小孩子不是傻瓜,他也會衡量獲得獎勵的成功機會有多大,若獎勵對應的條件太過苛刻,那獎勵承諾則無法發揮作用,形同虛設。孩子也不是飽經歷練的成年人,他們無法感同身受了解「黃金屋」的吸引和「搵食艱難」。與其告訴孩子努力十年八載後可以高薪厚職,不如問問他希望為什麼遊戲充值。由今天起,做獎勵得宜,一諾千金的父母!

--

作者簡介

鄧家豪為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主席兼升學面試首席顧問。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畢業於拔萃男書院,十四年間舉辦逾百場家長講座,創下兩千名高小學生成功考入傳統名校的紀錄。

點擊即睇「新手爸媽懷孕育兒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