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有法】急於管教或適得其反 專家教你十個Do and Don't

撰文:李欣愉
出版:更新:

父母都愛子女,期望小孩能健康成長,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何暉靈提醒家長,急於管教而忽略聆聽,有可能令親子關係惡化,最終因溝通不足而有反效果。怎樣才能令小孩接受管教又願意向爸媽敞開心扉?上星期何暉靈提出建立互信及處理衝突時的方法,今次則教教各位家長與子女相處時的十個Do and Don't。

(istock)

「聆聽亦是身教,給孩子親身示範耐性和尊重,如果父母不願聽小孩表達,只顧自說自話,小孩便會有樣學樣,同樣不會聆聽父母說話。」何暉靈指健康的溝通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不應待小孩長大後、能獨立、已不能再規管時才溝通,應從小至大培養溝通的習慣。「有人說要和小孩『做friend』,如果friend到無底線、無權威又不適合。」她指出父母的角色是帶領小孩成長,故仍要有底線,但如何有底線之餘仍能圓滑一點呢?來看看以下十個小貼士吧。

何暉靈解釋,耐心了解、情理兼備和肯定想法有助子女信服:「其實就像男女朋友拍拖,雙方都會有要求和期望,如果一直被否定、責罵,子女便會覺得父母不是與自己同一陣線。」

父母在生活中積聚的壓力,因子女的行為成為導火線,而忍不住發洩情緒,一次過爆發在小孩身上,是非常破壞感情的行為。而長篇大論及翻舊帳亦是父母常犯的錯:「應該不論任何年紀都會抗拒吧,何況是5歲的小孩呢?小孩不但聽不懂,更會認為父母不了解自己,當踏入青春期,開始有自主意識,更不接受大道理。」何暉靈建議父母嘗試分享感受,而非以個人經歷來表示權威,及以簡潔但堅定的立場與小孩溝通。

當小孩要求買玩具時:

Don't:長篇大論 - 「又買呀?屋企邊有位擺呀?邊有咁多錢呀?屋企重有好多都未玩完……」
Do:簡潔堅定 - 「你已經有好多玩具,再買便會浪費,所以今次唔買。」

而翻舊帳、定性歸因則像把辛苦建立的城堡狠狠推倒:「例如『你次次都係咁』,這些說話等於把小孩一直以來的努力都否決了,小孩會覺得氣餒,認為再怎麼努力都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倒不如甚麼都不做。」

不過,何暉靈亦指出溝通問題未必全因家長而起,個人性格、社會風氣溝通問題也可能是原因之一,父母需因應小孩的狀況而調整管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