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到校學前服務大減輪候時間 望常規化後增加學校支援
多年來政府都未能大幅改善特殊幼兒服務,令一些2到4歲,已經被評估為有特殊需要的幼兒需長時間輪候服務,錯過了6歲前「及早介入」的黃金期。2015年,政府推出由獎券基金資助的「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安排跨專業團隊到幼稚園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及早為輪候冊上的學童提供康復服務。
到今年,政府表示會將計劃納入常規化,增撥更多資源達致學前康復服務「零輪候」。有幼稚園校長、社工和家長表示計劃有效訓練幼兒,又能大減輪候時間,希望計劃常規化後,除了能達致「零輪候」的目標,也能增添學校人手支援。
攝影:林若勤
自閉症譜系障礙+早產 需學習同理心及增強肌力
就讀K3的郭小朋友,於K1時診斷出患上自閉症譜系障礙。比起一般小朋友,他要花更多時間學習跟從指令要求、跟別人相處,因為他不太懂得理解別人的感覺。例如弄痛了其他小朋友,他不會理解到別人會因為疼痛而感到傷心哭泣,多按自己方式做事。另外由於他是早產嬰兒,核心肌肉、大小肌肌力都不足,穩定性差。以前坐下來不能超過20分鐘,上落樓梯、走路都很容易跌倒,更不能跟其他小朋友玩耍。
訓練後各方面能力皆有所改善
去年5月,學校參加了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的「飛躍寶寶」服務計劃(即由政府資助的「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計劃」),郭太立刻幫兒子申請參加計劃,希望兒子能及早接受訓練。每個月郭小朋友都有4至5小時,接受包括社工、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言語治療師及特殊幼兒老師在內的跨專業團隊提供的外展服務,例如手眼協調、大小肌肉、表達能力、情緒管理、社交等能力訓練。
接受一連串的訓練後,郭太指兒子表達能力、聽從指令,以及社交能力都有進步;體能、肌力亦大增,踩平衡車的情況比以前有所改善。一直跟進個案的社工夏燕芬(Fanny)就指,「以前連簡單將泥膠搓成長條形都不行,現在可以搓成很長、很幼都不會斷,他自己都很有滿足感。」訪問當天恰巧遇到郭小朋友接受訓練,職業治療師跟他做了一連串核心肌肉的訓練後,指郭小朋友現時的身體機能已經追上了同齡小朋友的水平。
計劃大大縮短輪候時間
計劃包含的訓練十分全面,幼童參加計劃後可以接受訓練至滿六歲升上小學,做足學前準備。而且計劃能縮短社署資助學前康復服務輪候冊上的輪候時間,讓有需要的幼兒及早接受訓練。路德會利東幼兒園校長黃美娟女士指,「有計劃之前,家長反映最少要輪候一、兩年小朋友才能做評估;做了評估後,又要等一、兩年才得到訓練,可能已經5歲,餘下一年便要上小學,完全過了訓練的黃金期。而這個計劃,可以把輪候時間縮短至半年。」
彈性較大 但空間設備不足
除了能夠接受訓練的名額增加,縮短了輪候時間,郭太指參與訓練的時間和內容彈性較大。時間上,訓練的課節可以跟學校上課時間互相遷就,較能按學童的需要作調動;內容上,團隊可以跟學校老師溝通,更了解學童的特性後,為他們度身訂造各式訓練。
不過,社工Fanny承認計劃也有其不足之處。例如場地空間有限,「這所學校本身有輔導室,校長又會讓出校長室。但在其他學校,面對的問題是幼稚園真的是很小,沒有足夠空間讓團隊作訓練,尤其職業治療師和物理治療師需要很大的空間讓小朋友作走動訓練。」另外,雖然到校服務會盡量帶同所需器材,但也不及訓練中心的設備齊全。
聘請團隊資源足夠 盼能增加學校人手
Fanny又指,政府的撥款是足夠機構聘請治療師,但卻忽略了學校的人手資源,「學校也需要一個主力的老師作協調工作,安排時間和地點等等,但學校沒有額外資源。由學生上課到下課,老師們都缺乏空餘時間處理計劃的工作,例如小朋友的進展、學校課程的配合。」現時幼稚園人手緊拙,老師和社工只好把握每一分每一秒,「總之老師不需要用『嘴巴』教學時,社工就會走過去跟老師溝通,利用這些『卡啦』時間。」黃校長說。
除了郭小朋友,Fanny指曾有學童在剛開始訓練時,表達能力弱到只可以不斷說「波」,什麼額外字詞都沒有,但接受了一年多的訓練後,便可以說到短句,表達自己的需求,證明計劃真的有效。校方和機構都希望政府能增撥資源給學校添加人手,完善整個計劃。
坊間多個社福機構都有參與「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按此獲取更多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