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凡事愛檢討「一上車就對丈夫開唸」自覺變討厭反省少用反問句

撰文:小山
出版:更新:

小孩在原生家庭耳濡目染下,一些言行舉止或習慣都會隨時間而建立,但那些行爲或習慣對將來人際關係是否完全有所裨益則值得商榷。一名台灣媽媽早前分享自己受原生家庭影響,大小事情都會被媽媽拿作檢討,從小鍛煉要有後設、高情商,察言觀色。幼年接受的教育影響婚後生活,回想自己不時對丈夫開唸,令她反省與人的溝通方式,包括少用反問句,以免將關係拉遠,對話方式對小孩同樣適用。
(資料獲德州媽媽沒有崩潰授權轉載)

Facebook專頁德州媽媽沒有崩潰版主與丈夫婚後育有一對子女。偶爾跟丈夫參加聚會後,她發現自己「一上車關上車門,我就忍不住跟老楊說他剛剛講哪句話容易讓人誤會成別的意思」,她覺得這畫面似曾相識。

原生家庭影響 婚後常對丈夫開唸

原來版主年輕時長期接受母親的「檢討教育」,她舉例有人到家中作客時,「你有沒有看到客人在流汗?你剛剛應該要端冷飲出來不是泡熱茶」、「客人誇獎你的時候,你不應該那樣回,不夠謙卑」、「你那樣回話就是沒有聽出對方的潛台詞,你要長點後設」等這類説話就會由母親口中出現。

也許是耳濡目染,版主慢慢對家人也採取相近的相處模式。後來版主意識到自己的行爲後,她感恩丈夫總是耐心地向其解釋自己的措辭或行爲,偶爾也會接納自己的意見,但她仍反省自己好像「長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原生家庭教育有機會影響將來與人相處的模式。(圖/ photoAC)

反問句有怪責意味 盡量少用

版主直言將各種情緒表達出來也有其生動之處,但強調溝通過程常使用反問句會將雙方關係拉遠。以下便是家長需盡量避免的措辭和態度。

原文:

「小孩的鞋子在哪裡?」

「小孩的鞋子在哪裡你不知道?」

「不是我收的啊,在鞋櫃嗎?」

「不在鞋櫃可以在哪?」

能夠溫和對談,就避免以上語帶怪責的説話。好好説話、好好表達愛。

(資料獲德州媽媽沒有崩潰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