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老師|情景學習引導幼童主動求知 專家教家長3個教育重點
ViuTV電視劇「野人老師」剛剛播映完畢,引起不少跟教育有關的話題。該劇以崇尚自然教學的「大地小學」為背景,每位主角都有不同的性格、背景、教學和育兒理念,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來到這小學,體驗到這處以學生主動學習為大前提,以愛護大自然和培養生活技能為目標的自然學校。遇上種種事情的發生,隨後令家長的價值觀也大大轉變。
編按:本文作者為Dr. Annie KM Cheung
幼兒須有「情境學習」
兩星期前的一個晚上,我到外婆家吃飯的時候,才發現她在追看「野人老師」,年邁的婆婆一面吃蘋果一面說:「依啲小朋友喺呢一間學校日日上堂都係玩,乜真係可以學到嘢㗎咩?放假帶佢出去玩下就話啫。」在旁剝花生的叔叔插嘴說:「我又唔覺得以前我哋喺幼稚園唱排排坐吃水果又學到好多嘢喎,咁起碼啲小朋友都識得築木筏放天燈求生呀!」外婆搶著答:「咁佢哋唔識字去睇說明書點整燈呀?又點會識得睇地圖去荒島呢?冇書本嘅知識又何來應用呢?」
婆婆和叔叔其實都各有道理,事實上隨著時代的變遷,家長對幼兒教學的目標亦大大提高,「揸支槍去打仗」或者「排排坐吃果果」純粹押韻的兒歌,已經完全不能夠滿足幼兒天生好奇及喜歡探索的需求。現時幼兒教育多以培養幼兒表達溝通、關懷合作、想像創造、懂得推理常識、提升自理及自主學習能力為核心,要讓小朋友得到適當的支援和引導他們去主動探索,「情境學習」是不可缺少的其中一種學習方式。
「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這種學習方法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讓·萊夫(Jean Lave)教授和獨立研究者愛丁納·溫格(Etienne Wenger)於1990年前後提出,教授強調學習不只是個體性意義建構的心理歷程,更加是與社會有連繫、實踐性的過程。
情景學習的五大特點
情景學習能潛移默化地引導幼兒主動探索與嘗試,劇中有數個例子帶出了情景學習的五大特點:
1. 從自然生活中取材的學習情景
「大地小學」是採用自然教育法的鄉村學校,劇中描述的學校生活,由學生每日吃的食物、使用的防蚊用品及清潔用品、以至教材都盡量從自然生活中取材。這種教育法其實跟本港很多家長熟悉的華德福教學相似,這教學理論以「人智學」為基礎,教導大人不單注重發展大腦智能的教育,也要學懂如何透過感官經驗豐富整個學習過程,為小朋友提供創新的玩耍環境,避免孩子過度接觸電子產品,並與自然界建立親密的關係。
2. 知識與情景彼此融合在一起
如果老師能夠提供適切的學習情景,也會有助提升教學效能,例如教導小朋友要保護環境,不能流於紙上談兵。在劇集裡,李白和晨光老師帶小朋友去沙灘清潔垃圾,老師在行動之前會向小朋友發問:「怎樣收拾垃圾才是最有效解決垃圾問題呢?」有豐富清潔沙灘垃圾的小朋友立刻回答老師:「我們一定要把垃圾分類!」清潔沙灘行動之後,老師還會繼續跟小朋友討論如何把收拾回來的物料循環再造,給它們「第二次生命」。就小朋友而言,身處有意義的學習情景,就能有效地將生活經驗相關的知識和課堂中的學習概念接軌。
3. 行動中求知識
相信大部份人在操作這些打印機和洗衣機等電器時,都不會先讀完說明書才動手,而是當操作過程中遇到困難,才會再拿出說明書來查閱或者直接請教有經驗的人來檢查。由此,社會教育研究學者提出了情景行動的觀點,認為知識若脫離使用實際情景,那麼學習就變得沒有意思。如果不是要修理這些機器,說明書上的資料只是一些跟用家無關的抽象符號,而不是「知識」;又例如若果你考了車牌卻不敢在街上駕車,即是你未能應用駕車的知識,整個駕駛學習過程便變得沒有意義了。
劇中3位小朋友走上荒島探索,事後發現船隻被海浪飄走,眾人一起討論如何離開荒島,先觀察到周圍沒有人,認為只有聲音光線才有可能令外界知道他們的位置,當分析出最好的辦法後,便嘗試利用環境資源解決問題,周圍搜尋有用的物品,以膠袋和罐頭來製作孔明燈。簡單來說,他們嘗試透過觀察進行歸納,分析以解決問題,實踐了在真實環境中,掌握及應用知識的情境學習理論。
4. 促進學習遷移(transfer of learning)
真實情景學習其中一樣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促進「學習遷移」(Transfer of Learning)。「學習遷移」指先前情境所攝取的知識和態度,能影響另一個新情境的現象,亦即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劇中小朋友在大地小學內有很多活動時間,例如參與種植及觀察小昆蟲和植物的生長,當他們了解到各種生物的習性和環境保護的關係後,都建立了更深入的環保概念,亦變得有責任感。他們抱持態度並應用在生活上,以行動支持環保,學會凡事要持之以恆、感恩、更會學懂尊重和珍惜生命,成長之餘,也充滿正能量。
這種非正式的學習經歷是書本無法做到的,如果在常規學習中,能夠加入類似真實生活的經驗,相信小朋友在學習上,一定受益無窮。一些日常生活情境,如乘搭交通工具,更是非常實在又有效的情景學習。例如當家長帶小朋友乘搭交通工具時,可考慮不同交通工具的所需時間、人數、車費等因素,讓小朋友嘗試乘搭各種交通工具,在這個真實情景體驗中,小朋友從比較各樣公共交通工具的不同,學習空間與方位數量,甚至在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時,應該注意的禮儀等概念,把知識和態度應用於其他地方。
5. 混齡學習好處多
真實學習情景當然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這並不只限於西方教育的想法,文獻記載至聖先師孔子也有以真實情景中的問答和弟子對話,引導弟子作出批判思考。在自然學習當中,小朋友跟大人或者跟自己年紀相差很大的小朋友互動都會有所得著。劇中有段小插曲,關於幾位在補習社補習的小朋友未能達標,家棟sir提出年幼的學生一起補習,這可令高年班同學們有機會教導年紀小的同學做功課,因為懂得教導就是最有效去鞏固知識的學習方法。對於這群成績比較遜色的學童來講,這互動更可令他們增加自信和增強學習動機。
所以小朋友在遊樂場跟大姐姐大哥哥一起玩耍、在運動場上跟高年班的一起進行體能訓練、又或者小朋友以師兄師姐身份教導年幼小朋友,這種混齡學習對兩方面都有得益。
情景學習於日常育兒的啟示
大自然對幼兒來說,無疑是一本優質的教科書,但在石屎森林裡,家長可以考慮如何將大自然學習注入日常生活的常規學習當中?大環境限制下,家長或許無法在每一次常規教學中都滿足孩子生活體驗,但當提供到適切的環境時,可以讓小朋友在情境脈落下(context)互相連結,進行有意義、有目的活動,而非只單純依賴紙筆操作練習形式來學習,讓小朋友在任何地方也能夠體驗社會性的學習過程。
綜合了情景學習的重要特徵,育兒可以考慮以下三點:
1. 計劃跟小朋友活動時,盡量可以從小朋友的角度出發,關注他們日常生活有甚麼經驗,把活動連繫起來。同時,家長也要提供小朋友主動探究的機會,這樣所產生的知識將會是更深刻長遠的。劇中提及過「圍圈討論」(Circle Time)就是讓小朋友能夠自主學習,發掘問題後進行探究,尋找答案。Circle Time也可以變成家中的常規小活動,可以是「飯桌會議」、也可以叫做「小帳幕會議」,用創意和儀式感誘發小朋友提出問題,進行討論。
2. 在情景學習中,除了要注意知識和真實環境的關聯性之外,小朋友應該亦有機會去作出個人反思。年紀小的孩子未必能懂得回顧自己學習的過程,需要家長引導去作出反思。劇中大結局一幕,大地小學在被逼停止運作前舉辦了開放日,老師邀請所有小朋友上台逐一表演棟篤笑」,用「幽默」的方式來面對失落的結果,當中不少小朋友都為自己的學習作出反思,過程簡單但非常深刻。對於不太喜歡表演的小朋友,家長可以利用配畫、閱讀繪本或者運用相片來平靜下來作回顧。小朋友一起反思學習過程或者思考所學習到的知識,他們才會更明白當中的意義及價值,幫助將來能夠應用到其他的情境中。
3. 在整個情景學習過程中,家長都應該放下「由上至下」的傳統教育模式,讓小朋友主動探索。父母的角色是引導孩子探索,透過參與情景的活動,掌握知識並靈活運用在其他實際生活當中;家長不是傳授知識者,而是和小朋友一起互動,教學相長,彼此成為了共同學習的夥伴。
其實「野人老師」中的情景學習不限於只與大自然融合,還有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培養同理心和解難能力的重要性。劇情亦帶出一些具爭議性的教育議題,例如以考試為主導的高壓教育政策、有特別需要的學生如何融入教育等的教育題材,都引起了觀眾的共鳴。我很希望有更多這類既抒情而又反映社會上不同需要的劇集,讓大眾能關注到教育以及其他社會範疇的問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