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確診後腳板泛黃 媽媽憂藥物影響肝臟 兒科醫生咁解釋

撰文:王淑君
出版:更新:

第五波疫情未退,很多小朋友亦告中招。有媽媽在社交平台群組表示,小朋友在確疹後康復,不過腳板皮膚泛黃,擔心是曾服用退燒藥和含撲熱息痛成分的藥物抗疫,肝臟未及分解或藥物影響肝臟導致。兒科專科醫生陳欣永表示,醫生會按兒童的重量處方安全份量的藥物,而兒童皮膚泛黃的因素很多,包括曾進食胡蘿蔔或南瓜等食物。

小朋友患病,父母必然相當緊張。有媽媽發帖詢問,已確診小朋友的腳掌皮膚泛黃,擔心是服用含撲熱息痛成分藥物和退燒藥後,影響其肝臟有關。而近日,亦有報導指有患者服用連花清瘟膠囊後造成急性肝衰竭,令人更是憂心藥物的副作用。

有確診兒童的家長擔心藥物影響小朋友的肝臟。(Photo-ac)

兒科專科醫生陳欣永表示,如服用過量的撲熱息痛的確有機會引致肝衰竭,因此醫生用藥的份量會十分謹慎。一般而言,醫生會按小朋友的體重處方藥物的劑量,不會超過每天身體承受的份量,每公斤大約可承受10至15毫克的撲熱息痛。他又提醒,不同藥物的撲熱息痛濃度不一,劑量不能一概而言,家長必須根據醫生的指示為小朋友用藥。

坊間含有撲熱息痛成分的成藥,普遍都有指引按歲數服用的劑量,不過只是一個概括的指引,「因為每個5歲小朋友體重都不一樣」。陳醫生指,萬一小朋友服用過量的撲熱息痛,的確有肝臟衰竭的風險,甚至需要換肝。不過,家長只要根據醫生處方分量為小朋友服用,很少會導致如此嚴重的後果。

如果家長仍有懷疑,並考慮為小朋友停藥的話,陳醫生建議家長可以先和醫生討論,甚至進行血液和尿液的檢查,以判斷進一步的治療方向。

另外,不少家長或者會採用中藥治療或為小朋友調理身體,陳醫生則不建議中藥及西藥同一時間服用,「始終西醫不太清楚中藥的成量,兩者一起服用,在份量上和功效上不知道會否相沖或釋出過量的毒素等」。

🔼🔼🔼過來人媽媽分享如何舒緩病徵和不適👉🏻👉🏻👉🏻確診媽媽分享在家抗疫經歷 家人全部沒感染 靠飲呢樣紓緩喉痛⋯⋯👈🏻👈🏻👈🏻🔼🔼🔼

兒童皮膚泛黃的因素很多

而兒童的皮膚泛黃則屬於一個主觀的觀察。如果家長想知道小朋友的肝臟是否出毛病,陳醫生建議可以觀察小朋友的眼白有沒有泛黃、小便是否呈橙色,有齊以上徵狀應盡快到醫院求醫,有機會是肝炎或肝衰竭的情況。

另外,小朋友食用太多胡蘿蔔素,例如紅蘿蔔、南瓜、蕃薯等,胡蘿蔔素有機會停留在皮膚上而呈偏黃的膚色,但並不會影響眼白和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