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確診獨自留院恐留心理陰影 心理學家2招教家長紓解子女情緒

撰文:張瑋婷
出版:更新:

第五波疫情下不少小童染疫,有家長在網上群組表示,子女因發高燒需入院治療,惟防控措施下家長不能入院陪伴或探望,年幼的子女只能獨自入院。幼童獨自留院,既要面對陌生的醫護環境,又要忍受確診後的不適,難免覺得惶恐焦慮,甚至有可能出現被父母離棄的錯覺,留下心理陰影。有臨床心理學家建議,家長待子女出院後,可多擁抱孩子,讓他們增強安全感,亦可在親子共讀時間講解孩童病患住院的故事,加深他們對患病及醫院的了解,以安撫孩子的分離焦慮和助他們重拾信心。

幼童確診獨自入院 家長不可陪伴探望

日前有家長在Facebook群組「肺炎媽媽自救寶寶區」發文,指其年幼孩子因發高燒而往急症室求診,及後情況惡化更一度抽筋,需要入急症室搶救及聞氧氣,最後輾轉到過3間醫院,才獲接入院救治,不過因醫院防控措施,家長不能入院陪伴,而孩子獨留醫院期間,更要穿上約束衣綁在床上,令媽媽深感憂慮。

帖文下方有不少家長留言表示身同感受,形容子女入院與父母分開時紛紛「喊到拆天」,而身為父母,得知子女要著約束衣「綁住佢唔比佢郁」都彷彿心如刀割,當中最心痛的是,即使子女康復出院,但他們仍然「神情呆滯,連叫爸媽都唔識,好似唔認得我地咁」。甚至有家長表示,子女入院時由於情況危急,往往沒來得及說再見、或安撫好他們的情緒,子女就被帶走,恐怕他們會產生被父母離棄的錯覺,因而留下心理陰影。

🔼🔼🔼相關文章👉🏻👉🏻👉🏻確診媽媽分享在家抗疫經歷 家人全部沒感染 靠飲呢樣紓緩喉痛⋯⋯👈🏻👈🏻👈🏻🔼🔼🔼

突如其來離別 幼童容易焦慮

本港臨床心理學家鄧詩琪博士指,如果幼兒突然間確診後要獨自留院,其情況通常都較為嚴重,所以家長都會手忙腳亂,又緊張又擔憂,更有可能出現情緒崩潰。此時若孩子目睹父母的反應便會更加緊張,因為幼兒的思考能力未成熟,未能完全了解當下所發生的事情,又不知道會與家人分離多久,當面對未知情況時,他們便有可能將身邊人的情緒印記在腦海,變得更加惶恐焦慮和掛念家人,情緒可能變得低落和感到無助。

鄧博士續指,這種突如其來的離別,加上要獨自面對陌生環境、醫療過程、醫護人員、其他患病兒童,的確有可能對幼兒造成某程度的心理創傷和陰影,這段經歷或許會影響孩子對環境和對照顧者的安全感。她直言,如果家長事後沒有好好處理創傷經歷,子女成長後可能會產生情緒困擾。

(photo-ac)

家長應細心留意子女情緒

鄧博士建議,若果幼兒需要留院觀察,而家長又未能陪同,可以在請求醫護人員的同意後,給孩子一個最愛的公仔以作陪伴,或者每天畫一幅圖畫和寫一句勵志的說話給孩子,傳遞愛的訊息之餘,也可以把心中的憂愁,用正面方式抒發出來。

當子女康復出院後,鄧博士提醒,家長必須細心觀察和聆聽孩子的情緒表達和反應,因為每個孩子對惶恐經歷的反應都會有所不同,包括憤怒、焦慮、驚恐、低落等。家長記緊要保持冷靜,若孩子情緒大起大落,家長不妨多擁抱孩子,讓孩子知道已經安全。她表示,孩子或許需要一段長時間依附照顧者,才能安撫他的分離焦慮和重拾信心。

鄧博士又建議,家長可以多為孩子講故事,製造親子時光,選書時亦可多找尋關於孩童病患住院的繪本圖畫故事,説故事時多用心觀察孩子的反應和讓他們發問,盡可以回答他們每一個問題,因為每一個小問題,對於小孩來說正正是他們的經歷、感受和目睹的情況,因此千萬不要忽略他們每一個小問題。

(photo-ac)

🔼🔼🔼相關文章👉🏻👉🏻👉🏻ViuTV主持家媛歲半兒子由確診入院到康復全紀錄 分享照顧貼士👈🏻👈🏻👈🏻🔼🔼🔼

夫婦間應互相體諒扶持

除了孩子的情緒外,鄧博士提醒家長亦應多留意自己的情緒反應,因為孩子突然入院,家人也會同樣受到情緒煎熬,每天擔憂着孩子在醫院的狀況,又不能在身邊照顧他們,所以父母也可能變得情緒低落感到無助。她表示,夫妻之間在這段期間要更加彼此體諒,互相扶持,避免互相斥責和逃避,共同努力面對孩子的健康問題,她建議,若情況許可的話,家長可定下有規律的工作和作息時間表,以免自己的情緒也陷入不穩狀況。

臨床心理學家鄧詩琪博士。(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