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安全】植物有激素?食蔬果都會中毒?學睇水果標籤吃得安心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食物安全一直是大眾關心的議題,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的三位講師方麗影博士、方筱英博士和陳子聰,最近合力撰寫了《食安解碼》一書,提醒市民眾多常見但又被忽視的食物安全問題。編輯部抽出當中幾個議題,分蔬果類、肉類及煮食方法三部分,以深入淺出的角度,跟大家剖析各種食物安全的疑問。這一回,先從蔬果類開始。

(龔慧攝)

攝取過量除害劑致中毒

很多人擔心在進食常規耕作的農作物時,有機會因攝入過量殘餘除害劑而中毒。我們日常從蔬果中吸收到的除害劑是有機磷除害劑,能損害人體神經系統。攝取過量會引致急性中毒,患者會出現血壓上升、心跳加快、四肢無力、肌肉抽動和麻痺等徵狀;也會引發慢性中毒,患者會出現焦慮、抑鬱、記憶力衰退、集中能力減弱、發惡夢和情緒不穩定等問題。

不過其實毌須過分擔心,政府兩年前已加強了食物內除害劑的管制,清楚訂明不同食物內除害劑殘餘的允許含量上限,以保障消費者不會從食物中攝取過量的除害劑。

另外,方麗影博士指出,每種農藥都有特定的降解期,就像人類進食後所需的消化時間一樣。在天氣突變例如颱風來臨時,農夫被逼要提早收割,蔬果的殘餘農藥含量便有可能會超標。不過在正常情況下,農夫會盡量等至降解期後才會收割農作物。

植物激素有害嗎?

植物激素又稱植物生長調節劑,在蔬果種植上已用上了一段時間。常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有些會加速農作物的生長,增加產量;另一些則會減慢植物生長,使農作物的儲存時間延長。

(林振東攝)

有人擔心吃了使用激素來調節生長速度的蔬果,會影響人類的發育。但方麗影博士指出,其實人體的激素與植物的激素有很大分別,蔬果的成分與人體的構造成分也很大差別,特別是水果,八、九成都是水分,其餘都是糖分、纖維、水溶性維也命等。植物激素在植物成果期被消耗後便會變得穩定,理論上不會在人體中產生跟在植物出現的相同效果。

再者,根據現有的研究結果所示,植物激素的毒性不高,我們日常吃生果吸收到的份量較少,出現中毒的風險不高。而在本港和許多海外國家,農作物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含量均受管制,法例上清楚列明不同種類蔬果的最高殘餘上限。

除害劑及植物激素等化學物大部分都能溶於水中,以下處理方法和食用習慣能幫助減少攝取有害物質:

1. 食用前先用清水浸泡蔬菜三次,每次都要換水。
2. 多使用水煮方式處理蔬菜,例如灼菜,炒菜前也可先灼灼菜。
3. 避免喝灼菜後的菜湯。
4. 食用蔬果時,盡量多選擇不同種類及來源地,以降低風險。

如何解讀水果標籤?

每個水果上都貼有一個印上小數字的標籤,這是一個產品代碼,叫PLU Code (Price Look Up Code)。每個代碼包含著產品的資料,包括產品的品種名稱、大小、產地、種植方法等。

(李孫彤攝)

PLU代碼以種植方法來區分,分4位數字與5位數字兩類。前者代碼取自於3000或4000系列的隨機數,代表產品是採用常規方法種植;後者是以「9」數字為首,顯示產品是採用有機方法種植。例如以常規方法種植的橙,其代碼是3107,而同類的橙如經有機方法生產,其代碼便會是93107。

由於這標籤系統是自願性的,消費者無法分辨出基因改造的產品。方博士解釋,科學家在食物上使用基因改造技術,是要改變產品種子一小部分的基因,提升其抵抗力,保障全球食物供應量,防止飢荒出現。情況就如人類要更換有問題的器官以續命,大家不必視之為洪水猛獸。

不過,她認為基因改造的產品是需要制定標籤,列明產品包含哪種動物或植物的基因,如人類的出生證明。這樣能增加透明度,保障消費者知情權,方便素食人士或對某種食物過敏的人士留意產品成分,當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時又可以追蹤來源,協助解決危機。

《食安解碼》

作者:方麗影,方筱英,陳子聰
出版社:新人才文化
ISBN:9789887737346
售價:$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