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遺症|小朋友拖延症嚴重 臨床心理學家拆解原因教3招改善

撰文:許珞珩
出版:更新:

新冠疫情肆虐除了對大家健康造成威脅之外,為了減少社交傳播風險,家長與小朋友曾經歷長時間留家工作及上網課,但同時有不少家長發現小朋友的拖延情況比疫情前嚴重。臨床心理學家劉可欣博士認為拖延是一種情緒調節策略,有機會與小朋友害怕失敗、反抗權威、害怕離開人際舒適圈及用瑣事逃避大事有關,她更提出3招改善拖延症的方法。

拖延成因

「我想吃飯後才做功課。」、「房間很亂,但我想明天才收拾房間。」、「我想先放鬆一下才做暑假功課,結果一拖再拖,到最後一星期才開始做功課。」、「我知道這份報告要在這星期內交,但我今天不想做,留到明天才開始吧。」劉可欣博士表示以上情況都曾經在發生在你、我或孩子身上,只是程度不一樣而已。

劉可欣博士表示以上拖延症也可能曾經在發生在你、我或孩子身上,只是程度不一樣而已。(資料圖片)

「很多人認為,拖延是因為懶惰或時間管理不當,但其實拖延是一種情緒調節策略。認知行為學視此現象為『經驗性迴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意指拖延的原因是個人不願意保留厭惡經驗,包括身體的感覺、內心的情緒、思考、記憶等。」

持續拖延的心態

另外,劉可欣博士表示有些人會為了避免厭惡經驗或事件,而採取拖延來改變事件的頻率、形態等。「《拖延心理學》作者 Piers Steel在書中曾提及五種拖延心態:害怕失敗、害怕成功、反抗權威、害怕離開人際舒適圈及用瑣事逃避大事;而孩子則會因為害怕失敗、討厭做某件事情、心存恐懼、不知道怎麼做等而拖延。由此可見,拖延之所以會持續,是因為它能紓緩情緒。」

劉可欣博士認為拖延的瞬間,大人或孩子都會感到暫時的情緒緩解。然而,實際上卻在形成惡性循環。「Piers Steel 形容拖延可以說是自殘(self-harm)的行為,因為我們其實意識到自己正在逃避,而且明確知這樣做不是一個好主意;但是,我們卻無法制止自己這樣做。那我們該如何協助孩子改善此情況呢?」

點圖即看3招改善方法:

+9
臨床心理學家劉可欣博士(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5歲女童虐殺案│受虐小朋友後遺症多 心理學家教家長3招代打罵

點圖即睇劉可欣博士給家長3招代替打罵:

+11

相關文章:增強記憶力只需簡單一個習慣 低成本加強小朋友考試溫習表現

培養小朋友飲水習慣

雖然水對小朋友的成長和學習表現都十分有益,但水淡然無味,很多父母都為小朋友飲水而頭痛,以下有幾項建議給家長和小朋友試試:

+1

相關文章:過多糖分影響小朋友大腦海馬體 研究:成年後學習和記憶力亦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