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能培育出好孩子?其實答案就在自己身上|Natalie Yim
![怎樣能培育出好孩子?其實答案就在自己身上|Natalie Yim 怎樣能培育出好孩子?其實答案就在自己身上|Natalie Yim](https://cdn.hk01.com/di/media/images/dw/20200605/345629551013007360.jpeg/vyeXHEIAHnPUts3bMepjV4F3bI0RiHdu1FOqFNRTqhQ?v=w1920r16_9)
撰文:Natalie Yim
出版:更新:
我們想盡辦法培育出好孩子,但家長們有沒有想過,答案就在自己身上?
發展心理學家鮑姆林德(Diana Baumrind)提出了四個管教重點:關懷、清晰及貫徹始終的規矩、對子女行為的期望(需合乎子女的年紀),和溝通。而不同家長在管教小孩時,展現上述特質亦各有高低,鮑姆林德繼而從觀察中,分辨出三種教養模式:威信且開明型、專制型,及溺愛型。其後,有學者加上第四種教養模式:袖手旁觀型。
以下用小孩不願意去洗澡為例子,解說四種教養模式:
![](https://cdn.hk01.com/di/media/images/dw/20200605/345568582622646272.jpeg/_4ZZ_j_6E5Z3JaeWA6LSoc1FD3fKX1vmYujBGmLowRo?v=w1920)
![](https://cdn.hk01.com/di/media/images/dw/20200605/345568585046953984.jpeg/vmbSD05YJam1hsScqhyk4PDcUjwi5uoaxXqcrcV6nK0?v=w1920)
(1) 威信且開明型
他們會堅定,而且温和地提示小孩:「請你現在去洗澡,我們之前在家庭會議中,商量好你的洗澡時間為晚上八時,我希望你可以遵守約定。」
(2) 專制型
他們不會給孩子任何解釋,事前也沒有和孩子溝通,更偏好使用懲罰以示權力:「我說一就一,快去洗澡!再撒野我就罰你一個星期不准看電視。」
(3) 溺愛型
他們不想和孩子有任何衝突,亦很少定立規矩:「要不你洗完澡,我獎勵你吃雪糕?」
(4) 袖手旁觀型
他們其實不太理會小孩洗了澡沒有,而且通常不把照料孩子放首要責任:「不去洗澡?隨便你,反正我沒時間理你。」
每種教養模式都對小朋友的成長有影響,雖然凡事不能一概而論,但大量研究均指出,在威信且開明型的教養模式下長大的孩子,在學業,社交,自理能力,自信心等等方面表現得較出色,也過得較快樂。
我相信以上幾項特點,是大部份家長心目中「好孩子」的特徵吧?我們為孩子張羅補習導師、興趣班、假期活動的同時,不妨思量一下自己以什麼模式管教子女,看看能不能在關懷、規矩、期望和溝通多着力,為教養出更好的孩子做更好的家長。
作者簡介:
Natalie Yim 為資深英語教師及《童理心》會董,語言學畢業,掌握語言的微妙,後修讀心理學,了解行為動機,故善於解讀小孩的說話與舉動,相信親子關係是教養的基礎:理解應比責備快,解決問題應比懲罰落力。
【教養】以「切半法」分配時間 協助孩子達成目標 |Natalie Yim【停課影響】孩子乜都拖 以反饋讓小孩保持動力|Natalie Yim成績差並非是懶惰能力差 心理學家:心態影響行為|Natalie Yim要求小朋友分享 變成大人解決孩子間紛爭的快速鍵|Natalie Y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