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差並非是懶惰能力差 心理學家:心態影響行為|Natalie Yim
學生知道我進修心理學之後,有時會向我提出一些迷思:你會讀心嗎?你會催眠嗎?你會解夢嗎?
昨天有位學生出了一道題,倒是特別有趣,特別心理學:「老師,考試在即,為什麼我明明知道自己數學最差,還是會先挑其他比較在行的科目溫習,而盡可能避開數學?」
看來,這位學生的自省能力不錯。至於他的疑問,我當然有答案。
社會心理學研究了一種現象:「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ling Prophecy)。由羅伯特(Robert Rosenthal)設計的著名實驗,剛巧與教學相關。研究人員隨機點名,組合一班學生,然後編造故事,告知教師,測試顯示,這一班學生很可能於下學年潛力爆發,成績突飛猛進。
結果,研究人員的預言應驗了。「經篩選的學生」與「普通學生」相比,前者的成績進步較多。無他,實驗引導教師先入為主。教師在不自不覺中,對自以為有潛質的學生投放更多心機,甚至設下更具挑戰的題目。學生受老師悉心栽培,自然進步得較多。
至於我的學生,他「預測」自己數學不合格,認為就算怎樣努力,結果也差不多,所以寧願複習其他科目,最後數學分數自然如他預言般不理想。這除了是心理學「自我應驗預言」的例子,同時也是所謂,心態影響行為。
心態影響行為,雖然我們聽得多,卻不容易判斷這句話有多真,有多假。心理學可貴,在於它是一門嚴謹的科學,著重通過實驗和觀察抽取證據(empirical evidence),同時它變化萬千,能被應用於生活的不同層面。心理學告訴我們,心態影響行為是多麼的實在。
而既然我有心理學的知識,我當然樂於結合這門科學於傳統教學上。我跟這位學生講解了「自我應驗預言」的實驗,讓他摒棄舊觀念,再與他檢討學習策略,預想更好的自己。他的數學未必因此突飛猛進,但我還是希望他盡力嘗試——學生盡力學習,這是多少教育者的心願呢!
相關文章:要求小朋友分享 變成大人解決孩子間紛爭的快速鍵|Natalie Yim
小孩的心智發展
作者簡介:
Natalie Yim 為資深英語教師及《童理心》會董,語言學畢業,掌握語言的微妙,後修讀心理學,了解行為動機,故善於解讀小孩的說話與舉動,相信親子關係是教養的基礎:理解應比責備快,解決問題應比懲罰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