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盒不加熱就OK?油脂也會溶出塑化劑 不想孩子吸收過量要這樣做

撰文:健康醫療網
出版:更新:

現代人生活中幾乎離不開塑膠用品,從吃早餐時的塑膠容器,裝午餐的便當盒,晚上付錢時摸到以熱感應紙製成的收據,無形之中不斷累積塑化劑!台灣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理事李俊璋指出,生活中的塑化劑無法避免,重點是養成良好習慣,減少使用塑膠產品,就算身體吸收塑化劑,但只要在「安全容許量」下,兩天之內身體就能代謝掉。

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理事李俊璋指出,生活中的塑化劑無法避免,重點是養成良好習慣,減少使用塑膠產品,就算身體吸收塑化劑,但只要在「安全容許量」下,兩天之內身體就能代謝掉。(GettyImages)

難不吃到毒物 養成安全限值觀念

李俊璋說明,生活中毒性物質無所不在,來自人、環境和物品,一定會有風險,但有風險不等同有危害。很多風險其實來自「人」不自覺的習慣造成,要如何安心吃?放心用?就要認識毒物,並且具備安全限值的觀念。「化學物質的量只要低於標準,就可以安全使用。只有劑量超過肝臟無法代謝的程度,人才會生病。」

他補充,由於儀器方法、偵測極限緣故,不可能有毒物「零檢出」。安全限值是經過長達兩年動物實驗,再換算成人體每公斤可吃進去的量,而且安全許可量訂定嚴格:「許多報導上毒物超標,其實要超標二十幾倍以上,才需要擔心可能有危害。」

不加熱就沒關係?油脂也促溶塑化劑

李俊璋提到,塑化劑是磷苯二甲酸的酯化衍生物,常用於添加在塑膠製品中,使塑膠具有柔軟、可彎曲和折疊的性質。許多人以塑膠容器盛裝食品,其實溫度只是關係容器是否變形,和是否溶出塑化劑沒關。研究發現,確實有不少包裝食材在加熱後釋放塑化劑,尤其盛裝越油的食物越容易釋放。

如何避免吸收過量塑化劑?看看專家實用建議(點圖繼續閱讀)▼▼▼

+1

【本文獲 健康醫療網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