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說「對不起」不是隨意的事 │T媽親子生活

撰文:媽媽投稿
出版:更新:

每個人都知道,做錯事要道歉。

自上一篇文章《自由「玩」係咪無底線?》中提到,不要強迫孩子說對不起,引起了一些爸媽迴響 ,不希望爸媽們斷章取義,想明白地說說關於教孩子說對不起的事。

道歉不只是一句對不起

孩子做錯事不應被迫說對不起,其實不是什麼新論調,只要上網搜一搜「Teaching Kids Saying Sorry」就有大量育兒專家發表的文章、研究可參考。

「孩子」指的是學齡前的孩子,約為6歲上小學前的階段。眾所周知,具備同理心是學會感到抱歉的主要因素,然而,這階段孩子的同理心才剛發展,未及成熟,換句話說,當孩子未能完全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造成影響,成人逼使孩子吐口而出一句「對不起」並沒意義。加上孩子在3歲左右自我意識抬頭,自尊心比同理心強大,也會出現為了面子、輸不起,而死口不認錯的狀態,當孩子不願意說對不起,成人卻企硬要孩子說,只會令自己難以下台,對方亦感受不到善意,彼此反而更不開心、更尷尬,亦無助孩子了解道歉的意義。

這階段孩子的同理心才剛發展,未及成熟,換句話說,當孩子未能完全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造成影響,成人逼使孩子吐口而出一句「對不起」並沒意義。(gettyimage/視覺中國)

我們希望孩子說對不起,不是為了息事寧人,說「對不起」三個字不困難,要理解自己傷害到他人,真誠地感到抱歉,才是「對不起」的重要意義。為何這一代孩子、青少年、甚至年青人,存在着很多以一句「Sorry囉!」解決問題的人?我們做父母的,也問問自己又是否懂得道歉。

要理解自己傷害到他人,真誠地感到抱歉,才是「對不起」的重要意義。(gettyimage/視覺中國)

真心誠意的「對不起」是負責任的表現

犯了錯,勇於面對並真心誠意地說「對不起」,是負責任的表現。言教不如身教,在孩子犯了錯又不肯道歉的時候,爸媽不妨先陪孩子一起道歉。道歉的內容不是一句Sorry了事,而是:

1、言簡意賅地說明孩子做了什麼事

2、如何傷害到對方

3、建議如何修正/補償

公園是小朋友放電和學習的地方。(gettyimage/視覺中國)

例子:「剛才(孩子的名字)踩爛你的沙堆,知道你很用心砌,現在很不開心,對不起。我們來幫手一起再砌吧。」孩子極可能不願意幫忙,盡量把他留住,手把手地一起重建。即使孩子弄了一弄就走開,不要緊的,就讓孩子好好消化學習如何面對過失,只要爸媽樂在其中地跟對方一起重建,孩子會看在眼內。這些時候我也會向對方表示孩子仍在學習中,感謝他的諒解。「樂在其中」是重點,爸媽如果都表現得心不甘情不願,難怪孩子會模仿你。

日常生活中,爸媽也可把握「教育」孩子的時機,例如自己不小心碰到別人,誠懇地說對不起,以行動作示範,說明無論有心還是無意,都需要道歉;跟孩子聊天時,可說說自己今天犯了什麼過失,如何處理,對方的感受如何,以自己作例,爸媽的經驗分享,效果往往更勝繪本。

「樂在其中」是重點,爸媽如果都表現得心不甘情不願,難怪孩子會模仿你。(gettyimage/視覺中國)

教養沒有捷徑 只靠重複和堅持

孩子做錯事,不迫他說對不起,不等於不教。事實上,正確的態度是越早培養越好,只是爸媽別期望一次的說明及示範就能令孩子牢牢記住影響到別人就要說對不起的道理,孩子在6歲前腦細胞發展未完善,他們只能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重蹈覆轍去學會犯錯後要如何處理,因此,當孩子犯了錯,成人就機動式的要求孩子說對不起,換來的就是以對不起了結過失的習慣。教養沒有任何捷徑,只靠重複和堅持,讓正確的態度漸漸內化成良好的習慣。

有時我們執着的不應該是掛在口邊的話,孩子如何以行動去彌補錯失、表現出負責任的態度,更勝千言萬語。如果爸媽能多理解孩子的成長進程,亦可避免不必要的勞氣和拉据。

作者簡介:T媽,華德福幼兒教育老師。在兒子TinTin 2歲時決定暫別白領生涯,感受平凡的親子日常,因修讀華德福教育,輾轉當上老師,深深體會到孩子是上天的禮物,叫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者Facebook專頁:「T媽親子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tmajournal/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教孩子說「對不起」不是隨意的事」​】

(以上文章內容均屬用戶提供,香港01不為任何用戶內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