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拉近親子數碼隔閡 小學生親自教爸媽學習編程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現時STEM教育在小學發展得如火如荼,小學生要自己套用科學原理做實驗、編寫程式控制機械人等,已經算是他們的常識。但這些對於上一代的爸媽來說,可能還是存在一堆問號。
有見及此,有學校不但舉辦家長體驗工作坊,讓家長進一步了解小朋友學習編程的內容,還讓學生自己教授父母,拉近他們的數碼隔閡之餘,更增進親子關係。
攝影:郭穎琁

金巴崙長老會耀道小學由5月開始,開展「電子編程新世代-Kids Coding家長體驗工作坊」,讓家長進一步了解兒童編程。副校長陳詠欣留意到,學校推行STEM教育後,家長似乎對編程不太認識,又不知道從何接觸。所以她認為學校有責任和需要讓家長了解更多子女的學習內容,拉近學生跟爸媽的數碼隔閡。

以生活經驗令編程概念更易消化

「其實就像我們跟子女溝通一樣,我們跟機械人要找到共同語言,編程就是在製作一套溝通方法。」在工作坊中,陳副校會先簡介學生在校內的編程課程內容,並滲入一些生活經驗形容編程,讓家長更有共鳴。訪問當天,陳副校選擇了以BBC Micro:bit-一個附有LED燈、能夠感應光度和搖晃的小小電路板作教材(學校五、六年級的必修課程),製作簡單編程實作。由於家長對此毫無概念,所以由最基本學起,希望在一小時後能製作數碼骰子及計步器。

學生指導家長同時鞏固知識、建立自信

開始教學時,學生們就會出動,到家長身旁當小幫手。陳副校和其他老師都曾經教過其他家長工作坊,她發覺由學生指導的效果是最理想的,「讓家長親身製作比起只聽課效果更理想,而最重要是小朋友在旁指導,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即時解決,事半功倍。」而學生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化為訊息轉達他人的過程,亦可以幫助他們鞏固知識。

另外,陳副校指由學生負責指導也是切合他們的需要,「小朋友好想將自己學到的東西教授大人,因為他們需要自我肯定。在教人的過程中他們可以證明自己是可以的。就算不是教回自己的父母,只要是大人,也會有同樣效果。」

+3

子女教導父母 感情、溝通有所增進

其中一位家長楊太就樂見兒子在過程中作為主導,「他可以很有信心地教導我,因為這些是他懂得我不懂得的事情,而且我們之間多了不少親子話題。」她更指兒子把時間心思放在編程上,比花時間「打機」更好。另一位家長鄭太,就認為參加工作坊可以了解更多兒子在校的學習情況。

潘雅詩同學(左)發現原來媽媽都懂得新科技,不是跟自己想像中般什麼都不懂。

學生跟父母交換位置擔任教導的角色,會否感到吃力、嫌棄父母呢?鄭梓恆同學指:「其實還好,只是有時我們的思維不一樣,但跟她講得詳細一點,其實她都會明白。」而潘雅詩同學就指自己教導媽媽時,跟她們平時的相處方式截然不同:「平時都是聊家事,不會聊學校、科技的話題。但經過工作坊後,發現原來媽媽都懂這些東西,不是跟自己想像中般什麼都不懂。」

工作坊至今已有差不多一百位家長參加。根據問卷的回應,當中有約八成家長表示會再參加。而三位受訪的家長都非常欣賞學校願意為STEM教育投放資源,異口同聲表示有興趣參加進階工作坊。所以陳副校指,學校未來會緊貼STEM教育的發展繼續開辦工作坊,一年大概兩至三次,讓更多家長有機會跟子女在STEM教育路上同行。

《香港01》App,瀏覽更多親子資訊,立即下載: 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