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從執書包到選大學 「懶媽」放手慢養培育子女獨立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為人父母都希望子女有個美滿的人生,所以盡可能都會事事為他們做足準備。不過育有一子一女的Virginia就指,自己教養小朋友是以「獨立」為目標,所以從孩子跌倒受傷、執拾書包、到長大後結交朋友、選擇人生方向,她都「放手慢養」當一個「懶媽」。不論是女兒Noelle升中四時想停學一年到意大利交流闖蕩,還是有讀寫障礙的兒子Aaron決心遠赴德國升學,都讓他們自由探索,讓他們明白做所有決定都有得有失,要對自己負責。
攝影:鄧倩螢(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讓孩子從小接受挑戰

現在的小孩,幾多歲可自己乘搭地鐵到處走呢?今年24歲的Noelle和22歲的Aaron從小上學下課就自己乘搭地鐵的,「那時我有給他們最基本的手機,我就懶懶地在家,他們去到地鐵站會告訴我;去到目的地又會告訴我;走的時候也會通知一聲。」有次Noelle小學二、三年級由荃灣搭地鐵到金鐘找媽媽,學校校長就要求Virginia寫封信,證明這是媽媽的決定;也有老師不放心,放學陪Aaron搭地鐵,但Virginia表示:「其實不用的,他有手機會自己交代位置,有事會找我。」

正正有一次,Aaron就因為在地鐵遺失了錢包,要找媽媽。Virginia到現場「拯救」了他之後,沒有責怪他,反而是跟他分析:「剛才你把錢包放在哪呀?原來放在背包外面呀?就是啊,有時候可能走路時丟了,或者不小心被人拿了。下次要記得小心一點了。下次有同樣事件沒有問題的,跟職員說要找媽媽,他們一定會幫你。」所有事情讓孩子體驗過,他就知道下一次要如何處理,總有方法解決難題。

不幫忙執拾書包穿球襪  學習自己的事自己做

Virginia坦言自己教養小朋友的目的很簡單-獨立,全面的獨立,對自己負責,明白做所有決定都有得有失,每個決定的後果是自己承受,不可以責怪別人。所以除了日常生活事,在孩子的學業上,Virginia也「翹埋雙手」讓他們學習為自己負責任。她不會主動幫孩子的手冊簽名,試過有次Aaron被校長警告「貼紅紙」,他問媽媽:「媽媽為何你不簽名?害我被校長罵呀。」Virginia回說:「對呀,讀書上課是學生的本份責任,應該是你主動給我簽的,而非我去找手冊簽。下次記得給我簽啊,不然校長又幫你貼紅紙。」

Virginia更不會幫子女執捨書包,她跟兩姊弟說:「我不會幫你背書包,如果你不想那麼重就自己收拾書包,你背得到全部就自己抬回去。如果要減輕負擔就自己想方法吧!」最後Aaron就想到把某些課本放在課室。而父母最煩惱的功課,Virginia也能輕鬆面對。孩子在課業有需要可以找她,她一定隨時候命,但不會坐在孩子旁邊看著他們寫每一隻字;又不會用橡皮膠擦走錯的字,因為她認為改功課是老師的責任,而且如果家長全改了,老師就不知道學生的弱點,又怎可以幫到他們呢?

而當Aaron7歲去踢足球,要換長球襪時,「懶懶的」Virginia又坐在一旁,讓Aaron自己穿襪穿鞋、脫鞋脫襪,旁邊的媽媽忍不住說:「你不幫他?這雙鞋子很難穿,鞋帶很長,等一下可能會鬆掉跌倒。」Virginia說:「鬆過一次他下次就會知道怎麼綁。」最逗趣的是,事後Aaron回家問媽媽:「為什麼隊友們都抬起腳,讓傭人或媽媽幫忙穿鞋穿鞋,他們沒手沒腳嗎?」Virginia認為連綁鞋帶都綁不穩,如何期望孩子日後會做好其他事情呢?「我覺得有時父母很變態,小時候叫他這樣不要做那樣不要做,但到他中學時又要他什麼都要做得到。問孩子為何不懂得安排時間,只懂打機又不做好功課,這是因為他小時候你都不讓他自己做。」

+1

孩子有需要時施以援手 「隱善揚惡」

雖然Virginia給予孩子很多空間,但在孩子真的需要幫忙時,也會盡全力協助他們。就像Aaron在小學一年級時確診有讀寫障礙,更發現是資優生,IQ比一般人高,但Virginia從來都沒有告訴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資優是他的強項,他自然會發現到自己學習比其他小朋友快;但讀寫能力是他的弱點,他要清楚知道自己的弱點,才可以改變、加強、努力。」而且Virginia不希望孩子會以資優作藉口,要學校跟隨自己的能力去調整學習進度,這樣反而會害了他。

在交給學校的教育心理學家處理的同時,Virginia自己也修讀了相關課程,希望教導Aaron不同的學習技巧。例如他知道Aaron不可以光坐下來寫字,會讓他對著牆壁一邊打乒乓球一邊串字溫習默書、用冰箱外的磁石串字,加上「空中寫」、「口中講」,以發用「左左右三部、上下兩部」的拆字法等等。不過孩子長大後,Virginia認為媽媽教兒子一定是「戰場」,她不喜歡這種感覺,所以不會糾纏在他們的讀書考試上,只讓兒子跟隨私人教師學習中英文寫作技巧。最後Aaron在DSE中考獲4科4、兩科5以發兩科5*的理想成績,更決心到德國升讀大學。

Aaron入讀德國非私立大學,無論學士或碩士課程都是€500-800一學期,一年生活費等同在香港讀大學。

放眼世界  我們都是「地星人」

除了希望孩子學習獨立,Virginia還要他們了解這個世界,「看新聞看網路,都只是「看」,不會領略得到,趁年輕,還有時間可以花費」。她更經常對子女說:「我們都是「地星人」,不要只局限自己是中國人、香港人。人一生不長,你想充實、快樂、體驗更多,還是想著要賺錢?」所以其實Aaron到德國升學,也是受到媽媽的影響。

貫徹要子女學習為自己負責任的教養目標,Aaron選擇大學時要自己準備了「ABCD plan」,他坦言選擇德國,是因為「在香港留了17、18年,出去玩都是一個很正常的選擇,想去玩多過讀書。」加上他對工程有興趣,自己透過外國交流協會升學講座了解到理科是德國的強項,所以最後得出這個選擇。雖然起初因為學生簽證、住宿問題等遇到很多困難,但最後Aaron都能順利解決,更在留學期間對德國年輕人面對的困境,以及醫療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

AFS 是全球非牟利義工組織,只要15-18歳青少年都可以申請,有經濟需要可申請資助免費。Noelle就選擇了到意大利見識見識。

中四休學一年  到意大利交流闖蕩

弟弟到德國升學,其實姊姊Noelle也不遑多讓。Noelle中四時參加了世界性組織AFS的交流計劃,休學一年到意大利西西里島交流。雖然AFS是Virginia介紹給Noelle,但她不希望子女會說出:「你要我讀而已,我只是幫你讀。」她指聽到這句話會很傷心,所以她有一直跟Noelle溝通,要她思考清楚自己去交流的一年希望到一個怎樣的城市生活。Noelle笑言自己是因為愛吃,所以選擇意大利,不過再想深一個層,再想想媽媽的問題,認同英語系的國家可能以後讀書、旅行都會去,選擇一個非英語系的國家可能會更有趣。

在意大利的一年,她感到讀書氣氛比香港輕鬆,但同科目也有相當大的分別,要修讀哲學和拉丁文,而藝術科是要學習畫建築圖和修讀藝術史;英文科則是以意大利文翻譯一次英國文學。雖然第一次獨自逗留在言語不通的國家,首兩次跟媽媽通訊也不禁哭起來,但在這次旅程中她得著良多,更十分欣賞意大利人的熱情。她表示即使在香港的大學認識新朋友,也不會有這個待遇。

+5

慶幸媽媽不是典型香港家長

Noelle指媽媽從小讓自己決定大小事,對她甚有啟發,「去到意大利,我有想過為何要去,無緣無故停學一年,人生路不熟,我要做什麼呢?我都掙扎過;入到香港演藝學院時,我又想:進來讀4年那麼辛苦為了什麼呢?為何我當初要選這科呢?所有事都是我自己選擇,無論我選得多錯、多不好,我都會繼續完成,再看看之後如何作出。」她坦言,若果媽媽是典型香港家長,應該一早跟家人翻臉。因為她知道自己很固執,由其是叫她去東,她偏去西,她覺得要反抗。

要與孩子有融洽的關係,Virginia說出8個關鍵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她指子女其實就是父母的人生「再loop一次」,但很多時候父母會忘記了自己當時的心態是如何,「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小孩成長至成年人,然後當父母。小孩的心態當然不想太辛苦;青少年就一定反叛,青年時又覺得父母的想法跟自己不同。其實如果我們更有同理心,代入到不同角色就會了解更多孩子不同的階段。」而當父母自己都不想做的事情,為何又要別人甚至是自己的子女去做呢?

兩姊弟都會為自己的選擇堅持,希望做到最好,Aaron現時繼續留在德國攻讀碩士;Noelle 則於香港演藝學院擔任製作舞台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