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善用「積極聆聽」技巧 讓孩子敞開心扉訴心聲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看過上一篇所述的「8個親子溝通絆腳石」後,可能會有家長問道:「除此之外,還有哪些談話方式?」、「如果我不問問題,我還可以用什麼方法找出到底發生什麼事?」。所以我們接著會為大家介紹一些替代的解決方式。

上一節:【親子關係】留意8個親子溝通的絆腳石 避免「禍從口出」

簡單的敲門磚

回應孩子的感覺或困擾問題,最有效且具建設性的方法是「敲門磚」或「邀請孩子多說一些」。這種回應不會表露父母的任何想法、判斷和感受,卻能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感覺或評斷。他們為孩子開啟了一扇門,並邀請孩子多說一些。以下是一些不表示任何意見的簡單回答:

「我了解」、「原來如此」、「喔」、「你不是說」、「嗯哼」、「別開玩笑了」、「那個如何?」、「你做的,嗯?」、「很有意思」、「確實如此」、「真的」。

我們再介紹一些敲門磚,邀請孩子談話或說得更多,例如:

「告訴我吧!」、「我願聞其詳。」、「再多說一點嘛!」、「我對你的看法很感興趣。」、「你願意說嗎?」、「我們談談這件事,好嗎?」、「告訴我事情的經過。」、「我正在聽」、「你似乎很想談談你對這件事的看法?」、「這對你而言,似乎幾重要的。」

(VCG圖片)

「敲門磚」或「邀請孩子多說一些」是一股促使對方勇於表達的力量。它鼓勵對方打開話匣子,或是繼續說下去,但絕不會產生像說教、訓誡、提出過多問題等足以打斷對方說話的不良影響。此外,敲門磚在整個談話過程中,讓你不會加入個入意見和感受,孩子則會因為你敞開心胸,而和你更接近,並把他的想法傾洩而出。畢竟,孩子和成人一樣,也喜歡談話。

父母運用敲門磚,即傳達了接納孩子並尊重孩子的訊息:
「你有權表達你的感覺。」
「我尊重你個人的想法和感受。」
「我真的很想聽聽你的意見。」

等等……

碰到以上這些態度,有誰的反應不好呢?當成人被對方接納、尊敬、肯定、重視時,有誰不感到暢快呢?小孩子當然也和大人有同樣的感受。因此,父母示意孩子說話後,只要孩子打開話匣子,父母最好不要打岔,在此談話過程中,你也許可以多了解孩子和自己。

積極聆聽

除了「敲門磚」能鼓勵孩子說話外,還有一種更有效的方法讓孩子願意說話。敲門磚只是打開孩子的談話之門,而父母必須學習如何使談話之門永遠敞開。

在談話中,積極聆聽的效果遠比保持沉默來得好,因為「聽者」和「說者」都採取主動,所以能促進兩者之間的互動。但是若要學習積極聆聽的技巧,父母必須先了解人際溝通的過程。

孩子如果決定和父母溝通,就表示他有某種需求。通常,當孩子內心處於不平衡狀態時,他會感到沮喪、不安、渴求某樣東西。所以孩子為了讓自己恢復平衡,便決定與人談話。以孩子肚子餓為例:

孩子為了去除飢餓(不平衡狀態),他成為「傳遞信息者」,傳達一些會使對方給他食物的訊息。由於飢餓是一種複雜的生理反應,很難確切形容飢餓的情況,所以孩子必須選擇足以表明「我餓了」的訊號給對方,這個選擇的過程稱為「選碼」。

假設孩子選擇的訊號是「媽媽,晚飯什麼時候做好?」這個訊號就傳到媽媽的耳朵。

當媽媽收到訊號後,她必須經過解碼的過程,那麼她就能藉此了解孩子的需求。

如果媽媽正確地解讀孩子訊號,她就會知道孩子已經餓了。但是,萬一媽媽認為孩子希望能早點吃飯,以便在睡覺前還可以玩,這下可慘了。媽媽誤解孩子的意思,孩子則無從得知媽媽心裏所想的,這時孩子與媽媽的溝通橋樑就堵塞了,媽媽甚至會因此教訓孩子一番。

以上所描述的情形就是造成人隙溝通不良的原因,往往「聽者」誤會了「說者」的意思,但卻沒有一方察覺到已經發生誤會了。

如果媽媽想避免誤解孩子,她可以把想法告訴孩子:「你想上床之前去玩,是嗎?」孩子聽到媽媽的話後,就可以回:「媽媽,你會錯意了。」

孩子:「媽媽,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說我真的餓了,所以想要早點吃飯。」
媽媽:「喔!原來是肚子餓了。可是必須等爸爸回來啊,大概還要一個小時,你先吃點餅乾好嗎?」
孩子:「這是個好主意,我會先吃一點的。」

當媽媽第一次了解孩子傳遞出來的訊息後,她所給的回饋就是「積極聆聽」。

在上述例子中,媽媽最初誤會孩子了,所以孩子再度傳遞訊息,她終於明白孩子真正的意思了。如果媽媽在第一次就正確解碼,知道孩子的需求,這個過程就可圖示如下:

下面是父母運用「積極聆聽」和孩子談話的例子:

1.
孩子:(放聲大哭)小明搶走我的車車!
父母:你一定很生氣,你很討厭他搶走你的車車。
孩子:對呀!

2.
孩子:自從小美去渡假後,就沒有人跟我玩了。我真的不知道這裏還有什麼好玩。
父母:你很想念小美,而且你正在想可以玩什麼遊戲,對不對?
孩子:對啊!希望我能想得出來。

3.
孩子:我今年碰到一個很差勁的老師,真是討厭透了!
父母:聽起來你真的對老師感到失望。
孩子:一點也不錯!

在以上的例子中,父母都能正確地說出孩子內心的感受,孩子則以所言不差來回應父母,證實父母解碼成功。

在運用積極聆聽時,「聽者」必須試著了解對方感受,然後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向對方求證。聽者絕對不可加入自己的意見、分析、評價、勸告等,他只能絲毫不差地說出對方的意思。

為什麼父母應該學習「積極聆聽」?

學習接納 增進親子關係

如果父母藉著積極聆聽流露出接納孩子,孩子會因此接納自己的感受,他從父母的反應得到好意。另外,這樣亦能增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當你說話時,如果對方專注地聆聽,並懂得你所說的一切,你一定會欣喜若狂,待對方更親切些,對方也會心有戚戚焉,無形間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孩子的反應則更強烈,他們往往會報之以愛呢!

幫助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我們都知道,把問題說出來比悶在心裏好得多,也能使人較易看清問題,找出解決之道。積極聆聽具有使人說話的功效,更能促使人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VCG圖片)

令孩子願意聽父母的話

大家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如果對方願意聽聽你的想法,你也會樂意聽聽他的意見。所以,父母若能先聽孩子說話,孩子就會敞開心胸,接納父母的意見。

使用「積極聆聽」應具備的基本態度

積極聆聽並不是父母一碰到孩子有困難時,就可以輕易使出的一套法寶,父母必須具備一些基本態度,才能發揮積極聆聽的功效,如果沒有這些態度,此法就不會見效,而且還會顯得空洞、虛假、毫無誠意:

1. 父母必須想要聆聽孩子說話,亦即你願意花時間聽,萬一你沒有時間,必須坦白告訴孩子。
2. 你必須真心誠意地想幫助孩子,如果你不想,就等到你願意的時候吧!
3. 孩子的想法也許與你的出入很大,但是你必須要能真的接納他們的看法。這需要假以時日才能養成。
4. 你必須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感,解決自己的問題。

積極聆聽可能面臨的危險

當我們運用「積極聆聽」和人談話時,很可能會因此改變自己對人、事的看法和態度。因為假如我們想了解他人的想法,我們必須以他人的眼光來看事情,因此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就此改觀。敞開心胸,接受別人的說法,就彷彿是引狼入室,要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觀一般,這點就足以讓人提心吊膽。防衛性強的人很難接納各種不同的意見,但可塑性高的人則會勇於改變自己,而孩子如果看見父母願意改變自己,他們的反應相對地會顯得較為積極。

 

【本文獲授權節錄自《P.E.T. 父母效能訓練》,內容經修改剪輯】

上一節:【親子關係】留意8個親子溝通的絆腳石 避免「禍從口出」

更多文章:【收納大法】追蹤5個日本超強主婦ig 學習保持家居整潔秘訣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