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理能力測驗】小學生挑戰開罐頭 社工:家長應接受孩子失敗
「港孩」給人印象往往飯來張口、衣來張手,有家長和工人姐姐打點一切,在父母的保護罩下驕生慣養,水果要人剝開才肯吃,着衫、穿鞋、系鞋帶都是大人幫手,猶如家中的小皇帝。究竟香港的小朋友對周圍事物仍否留有一顆熾熱的好奇心?
攝錄:李思敏
小學生自理能力大測試
記者在街頭讓小學生親自完成4個任務:綁鞋帶、剝橙皮、開罐頭和缝線,綁鞋帶對高年級同學可謂毫無難度,但亦有初小學生一來就打了好幾個結,但仍是鬆鬆的,令人哭笑不得。究竟小朋友在小學階段學懂自己處理什麼才是合適﹖
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社會服務協調主任吳健文(文Sir)表示,小學生應該擁有基本的自理能力,他見過有小學生無法用筷子食飯,只會用匙羹,「其實5歲以後小朋友理應學識用筷子,亦有小朋友不懂自己穿衣,只會屈一屈手臂,讓工人姐姐幫手。」他笑言甚至有小朋友見到一個蘋果,然後問:「蘋果不是白色的嗎?」,原因是每次小朋友食的都已是切好的蘋果。
自理訓練可令小朋友獲得成功感
為什麼很多家長無法培養小朋友的自理能力? 文Sir認為沿於家長有時欠耐心,「小朋友一升小學,有家長都會買要系鞋帶的鞋子,但小朋友弄得太慢,家長就擔心上學遲到,索性幫孩子弄。」家長事前應先和小朋友做訓練,或做一些簡單的自理任務,如上學期還是穿魔術貼的鞋,再一步一步慢慢教小朋友系鞋帶。小朋友都需要自信和成功感,當小朋友成功做到以前無法做到的事,家長應適時讚賞和鼓勵,令孩子更有動力親自處理其他任務。
開罐頭最手忙腳亂
開罐頭相信對小朋友而言是最有挑戰性的任務,大部分小朋友都不曾自己開罐頭,甚至當記者掏出罐頭刀時,面露惶惑的神色。有男孩子充滿好奇地擺弄了幾下罐頭刀,最終疑惑地道:「還是不太懂。」亦有女生在工人姐姐的協助下成功開出一道裂縫,「和我想像中不太一樣,我原本以為齒輪位是放在罐頭底部的,現在才知道是放在上面。」不過別說小朋友,連身邊的家長用起罐頭刀來都顯得有點生疏。
家長應接受小朋友失敗
對於甚少見到的罐頭刀,很多小學生都十分好奇,而且很願意去嘗試,但亦有工人姐姐很快就幫手。文sir認為有些家長太高期望,覺得教一次小朋友,他就要識,他還是不會只好幫他完成,「但就算是大人,好多時都要練幾次,比如射籃也不是上一次籃球班就識。成功是需要成本的,就看看家長願不願意犧牲幾個罐頭教小朋友。」
正值新年假期,文sir提醒是訓練小朋友自理能力的好時機,家長可自行設計一些獎勵計劃,如小朋友嘗試或成功完成自理任務,可以儲貼紙,以換取小朋友喜歡的家庭活動和禮物。
Boardgame、繪本教小朋友自理
除了日常訓練外,坊間亦有不同的小遊戲令小朋友在快樂中學會自理,文sir亦推薦幾本繪本,教育小朋友改掉一些日常生活的壞習慣。
《 衝衝衝超人》
此書用幽默的方式與小朋友討論「衝衝衝」與「準備好」的優缺點,幫助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習慣,家長又可掌握到管教技巧。面對小朋友的偏差行為,父母可跟他們訂立自然後果和訂定後果。例如小朋友賴床,父母可任由他遲到一次,在校受罰,製造自然後果,讓他明白行為會帶來的影響。之後家長可以以一個陪他一起解決問題的角色,跟小朋友商量下一個早上要如何避免遲到。另外,父母又可因應子女不當行為而訂定的後果。例如小朋友答應了起床但做不到,可取消原本周末編排了的玩樂活動。
《我自己會啦》
講述父母鼓勵自己做,學習放手、寬容、鼓舞、讚美、接納與支持。
《小豬上街買東西》
訓練孩子去超市買東西。
小錦囊:家長應如何培養小朋友的自理能力?
香港家庭福利會的社會工作顧問及註冊社工黃景麗姑娘分享怎樣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1.給予時間及空間
首先要注意是自己的心態,父親要懂得放手,不應事事為孩子「代勞」。因為每人的發展不同,也許孩子的手腳協調並未能好好配合,因此要給予時間及空間讓孩子慢慢嘗試。
2.容許效果未如理想
要完成一個任務,很多時也需要多次的嘗試,如孩子學習靠自己的能力用筷子或匙羹食飯,會出現「天一半,地一半」的情況,也可能會弄髒衣服及地方。家長要明白所有事情也是要按部就班,不宜過分心急。
3.嘗試把一件事分拆完成
希望孩子自己完成一件事,可嘗試把事情分拆學習,例如不會摺衣服,又或摺得不好,也許是因為手部肌肉發展並未成熟,可先邀請孩子嘗試分類,如把上衣、褲子、短襪等分開擺放,然後才開始學習摺衣服。
延伸閱讀:【劏房戶】孩子長期居住狹隘環境 專家指長大後易濫藥有暴力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