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媽媽】機械式的教育,面目模糊的學生│Natalie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開學個多月,學童自殺的現象又再次成為社會關注。選擇自殺的學童有其個人因素,同時也有制度的問題,社會文化的問題。
【編按:作者為社工媽媽Natalie】

現時教育的文化,功課量大,重視競爭等等固然使學童壓力很大。而這種機械化的教育模式,製造出的只是一個個順從及遵守紀律的未來勞動力,如同工業生產一樣。這構成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們面目模糊,制度使不論老師學校家長都不須在乎學生是否認識自己,是否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

接受教育變成只為得到向上流的資格,是一種工具而已。學習本身的內在價值喪失,學生對自我及生命理解的空間被扼殺。當撥開學生身上,那堆積如山的書本所偽裝的知識,裡面就空空如也。經過十多年的學習,內裡卻空無一物,這算教育嗎?

(VCG圖片)

教育模式已無法回應時代的呼求

這種教育在上一個時代有其重要的影響力,不能否定它對時代的貢獻。但是,這個時代發出的呼求,似乎這種教育模式已無法回應得到。而家長們,不要被動等待制度的改革吧!在工廠裏,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件不標準的商品,你也可以做一件事,就是不要不斷重提他不標準,因為他自己知道;也不要想扭曲他成為標準,他本來就不屬於這條生產線。

當你發現孩子是一件不標準商品時,就讓他有機會認識自己,認識生命的價值;就讓他知道,即使他不標準,也無須棄置在垃圾箱,因為他不是商品,生命從來不是商品。他對自己,和對你來說都是獨一無二地珍貴。世界總有一個位置,會讓他安然做自己,貢獻自己。

如果你行有餘力,我們就一起撼動一下這個教育制度吧。我們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告訴政府、社會和學校,我們讓孩子接受教育,最終是為了讓他們喜歡自己,喜歡他人,喜歡生命,而不是將教育視為競爭的工具而已。由下而上作出的改變,路是漫長的,但也同時是最穩健的。共勉之。

Natalie (專頁:玩樂才是正經事

媽媽,社工,親職教育工作者,在這裏分享兒童心理發展、親子關係建立,以及親子溝通技巧的知識。皆因心裡蘊藏一個願望──渴望看見我們這一新世代的父母,放棄對孩子催谷、對立角力的教養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信任、尊重、溝通、自省,讓下一代在愛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