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媽媽】家長的教導真正走進孩子的生命裏?│Natalie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近日,有一所幼兒中心的導師被錄影,疑似在課堂上對學生作出虐兒行動。中心負責人回應指,該學生十分反叛,只好嚴厲對待才能將她教好。
有些老師和家長相信嚴厲高壓是教仔良方。難怪,因為對某些孩子嚴厲後,他們真的有「變乖」,成年人就以為自己「教導有方」。
【編按:作者為社工媽媽Natalie】

跟大家說一個真實例子。

曾經有位媽媽上我的課,表示自己用嚴厲的方法讓女兒變很乖。她認為「慈母多敗兒」,權威才能將孩子教得很好。真的,她的女兒品學兼優,守規矩,從來都是被稱讚「乖」的孩子。可是,只要不在媽媽和成人的視線範圍內,女兒總會偷偷做一些「離經叛道」的事,例如畫花同學的筆袋,偷了班房內的文具。一旦被媽媽發現,又換來媽媽的嚴厲體罰。

如果你也同樣用嚴厲方式教導小孩,並認為自己的孩子很乖,不妨了解一下孩子,你一直所「教導」的,有多少真正走進孩子的生命裡?

孩子為什麼不再犯一件事情?是基於「害怕」、「明白」,還是「相信」?

這是三個截然不同的層次。

如果爸媽不理會孩子的年齡和認知程度,不理會孩子行為的原因和想法,一味強勢地要求孩子聽從配合,孩子就會因為「害怕」而不做。害怕體罰,害怕恐嚇,害怕失去爸媽。

為什麼不能做?孩子可能可以將爸媽的訓示,鸚鵡學舌地背出,但是不明白當中究竟。孩子的腦海,只記得媽媽發狂打罵的片段,為了生存,為了不被遺棄,只好討好迎合。更好的是讓孩子「明白」。在孩子情緒平復後,緩緩向孩子澄清事情狀況,讓他明白當中究竟。

那麼一個人怎樣由「明白」轉至「相信」呢?

我們必須有親身的經驗,才能將他人告知的價值「內化」,成為自己價值,由衷地相信,由衷去做。媽媽要求我要跟姨姨講早晨,為什麼要講呢?講了會如何?不講會如何?講其他問候語又可以嗎?媽媽要求我收拾自己的房間,為什麼要收拾呢?對自己和家人有什麼好處?不收拾有什麼影響?

孩子腦海內的這些問題,很多時候,還未來得及思考和嘗試,成人已急急回應,排山倒海的大量說教。孩子也許會明白,但是很難將之內化。也即是說,如果希望孩子明白並相信一個價值,父母需要學習忍耐,容讓孩子有思考和嘗試的空間。父母需要學習寬容,接納孩子嘗試的時候會失敗,會不符你的期望。

但是,教育從來都不應急於一時,我們正在陪伴和導向孩子的,是一生的道路。孩子從失敗和搗蛋中自己領悟到一個道理,定必比鸚鵡學舌地背出十個道理,更珍貴,更重要。

願天下父母,教育工作者都領悟到教育的真諦。

Natalie (專頁:玩樂才是正經事

媽媽,社工,親職教育工作者,在這裏分享兒童心理發展、親子關係建立,以及親子溝通技巧的知識。皆因心裡蘊藏一個願望──渴望看見我們這一新世代的父母,放棄對孩子催谷、對立角力的教養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信任、尊重、溝通、自省,讓下一代在愛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