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媽媽】不要抗拒孩子癡身 他們想抱就抱吧│Natalie
上一篇文章向大家簡述了幼童發展依附關係的四個階段,並指出根據依附理論,如他的依附需求未被滿足,反而會對其造成心理與交際功能的長久缺失。那麼,當小寶寶表現「癡身」時,家長應該如何做呢? 而一些長輩教導─「唔好成日抱BB」,「唔好比佢癡住你,習慣左就麻煩!」又是不是真的?這一篇會為大家拆解。
【編按:作者為社工媽媽Natalie】
延伸閱讀:【社工媽媽】甜蜜的負荷 │Natalie
延伸閱讀:【社工媽媽】遊戲對兒童成長的四大影響│Natalie
月齡介乎12-24個月的孩子正處於「依戀關係明確期」,「癡身」的表現是正常不過的發展指標,並非因為懦弱退縮,或慣於依賴。要滿足幼兒此階段的依附需求,家長可以從以下四點著手:
1.別在幼兒表現依賴時「訓練」獨立
家長看到孩子癡身,總會害怕孩子會變「媽寶」,「裙腳仔」,因而希望訓練孩子獨立,刻意不滿足他對親近的渴望。其實家長這樣做,容易使孩子發展出「不安全依附關係」,影響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表現。
2. 別因幼兒的依附表現而表示煩厭抗拒
當幼兒要求母親寸步不離,母親當然容易感到疲累,因而容易在言語上或臉上表情表示對孩子感煩厭。但是,此階段孩子並未有足夠認知能力理解你情緒背後的原因,只知道你抗拒他的親近。可想而知,這小小的人兒會有多難受吧?
當孩子高度要求自己時時陪伴,要保持和顏悅色真不容易,唯有明白這是孩子的正常發展,然後懷著包容理解的心。
3.孩子表示要抱,就抱吧
此階段孩子發出每一個對親近的要求,家長盡可能有求必應,孩子不但不會如長輩所言變得“媽寶”,反而會因“儲夠”安全感,加快完成分離焦慮的速度!
以個人經驗為例,由女兒一出世開始,我就一直按她需求,她需要我抱,我就抱,(最高峰的依附時期,我常一邊單手如廁一邊單手抱著女兒....)。而女兒在17個月大左右,就已完成分離焦慮階段,是非常快的過程呢!
相片顯示的,就正是渡過分離焦慮後,先生帶女兒去公園玩,女兒跟姐姐玩得開心,更主動要求姐姐抱抱!
4. 家長不得不分離時,別偷偷走
當家長因某些原因不得不離開孩子,千萬別偷偷走啊!這樣做不但無法安撫孩子,更讓孩子增加危機感,以為父母會隨時離開自己,也不知道父母是否會回來。
家長應明確跟孩子道別,告知孩子你為什麼離開,大概何時回來,雖然孩子有機會短暫地哭泣及挽留,但長遠而言,相比偷偷溜走,這樣能使孩子對關係更有安全感。
其實,不論家長往日是否抱得多,寶寶一樣會經歷分離焦慮階段而變得痴身。而過後,寶寶亦一樣會慢慢隨能力提高而變得大膽獨立。孩子並不會因為習慣,而一一軰子要求你抱。他終有一天不再依戀你的懷抱。爸媽們,好好享受這甜蜜的時光吧!
Natalie (專頁:玩樂才是正經事)
媽媽,社工,親職教育工作者,在這裏分享兒童心理發展、親子關係建立,以及親子溝通技巧的知識。皆因心裡蘊藏一個願望──渴望看見我們這一新世代的父母,放棄對孩子催谷、對立角力的教養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信任、尊重、溝通、自省,讓下一代在愛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