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學5招引導子女調整情緒 有助培育孩子高「EQ」
要培育高「EQ」孩子,家長要正面地理解情緒,並在孩子流露情緒時敏銳地回應他的情緒和需要,再一同解決問題。在孩子有情緒時,家長可運用以下的「情緒導航」五部曲* 來回應情緒並引導孩子解難和合作:
(資料來源:衛生署家庭健康服務)
1. 多為意 — 細心觀察孩子和家長的情緒
家長平日要多與孩子相處,並留心觀察他以下特質 :
表達情緒的方式(例如他煩躁時會哭鬧;緊張時會躲在你身後)
情緒變化的模式(例如在哪些時間、地點、人物面前較平靜或易怒)
輕微情緒的表現(例如皺眉、別過臉去)
個別脾性特質(例如較慢熱、內向)
若你從孩子年幼時已習慣細心觀察他,便較易掌握以上特質;當你及早察覺他的情緒信號並介入,有助他調節情緒。
你也別忘要多為意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身體反應,也可請信任的人在你有情緒變化時提示你。在情緒起伏時,實在難以冷靜地回應孩子;你可先調整自己情緒,深呼吸數下或喝杯水,才有心力為孩子「情緒導航」。
2. 轉心態 — 孩子出現情緒時,視作親近和教導的機會
當孩子有情緒時,特別是表現不快、畏縮或拒絕合作,家長感到不解和煩躁也是人之常情。若你轉換角度,便能理解孩子並非故意與你對抗,只是他尚未能有效調節情緒、控制行為;並視此為增進親子關係、教導他處理情緒和解決問題的好時機,你便可更有效地為孩子「情緒導航」。
3. 用心聽 — 聆聽、理解和接納孩子
孩子需要家長用心聆聽、接納和理解他的感受和需要,避免向他提問過多。有時孩子未能清楚表達自己,你可透過觀察前因後果並嘗試代入他的角度,感受和理解他的心情與需要。過程中要專注在他身上,利用眼神交流、面部表情和身體接觸(如你坐近他或搭/抱着他),來讓他感受到你的關注和陪伴。
即使家長覺得孩子小題大做或自作自受,在他情緒起伏時批評或教訓他,既無助安撫他,亦難以令他接收你的道理。
4. 複述心情 — 協助孩子說出感受
透過引導孩子以言語表達情緒,有助他平復心情和學習調整情緒。家長可按孩子的年齡和語言能力給予協助:若孩子難以清楚表達自己,你可根據觀察來嘗試代他說出感受,讓他逐漸認識這些情緒字彙和相關感覺。
隨着孩子漸長,你也可指出孩子同一刻經歷的不同情緒,例如「玩具爛了,你不開心,還有些生氣」,或按他的理解能力使用更複雜的情緒詞彙,例如「失望」、「緊張」、「不自在」等,以加強孩子理解和描述感受的能力。
你亦可進一步表達同感,例如「媽媽見到那隻大狗時,和你一樣有點緊張!」更可以用開放式問題如「你覺得怎樣?」引導他說出感受;不過,不停追問或會令孩子卻步,家長只需以簡單的句子複述他的心情,已能鼓勵他慢慢說出感受。
5. 定限制、同解難 — 為孩子行為設限,一同定立解決問題的方法
協助孩子明白限制和規矩,一同解決問題,在「情緒導航」的過程中也十分重要;不過,在孩子感到被理解前,太急於進行這一步可能會適得其反。
孩子鬧情緒時或會做一些不恰當的行為,例如尖叫、掉東西、頓足等。在表達諒解之餘,家長也要讓他明白情緒沒有對錯,但有些行為卻並不理想,例如:「你想繼續玩,現在要你收拾玩具讓你很生氣,生氣時可坐在一邊讓自己靜下來,不要扔玩具!」
對於較年幼的孩子,家長可提供兩至三個解決方法讓他選擇。如果孩子已接近學齡,可以和他一同想想解決方法;若孩子一時想不到,你也可給予一些提示或建議。
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John Gottman的研究發現,家長以「情緒導航」五部曲(Emotion Coaching)引導孩子調整情緒和解決問題,對孩子的「EQ」以至長遠發展都有正面影響;澳洲墨爾本大學學者Sophie Havighurst和Ann Harley的團隊參考此五部曲而發展出一套名為Tuning in to Kids®、有科學實證的親職課程,旨在讓照顧者能夠認識、理解和調節孩子的情緒表現,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連繫和親子關係;本文的建議參照以上的研究結果和課程而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