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健康|小朋友易發脾氣?5招教家長引導孩子情緒 避免發生衝突

撰文:梁小明
出版:更新:

要培育高「EQ」孩子,關鍵在於家長能敏銳地回應孩子的情緒和需要,讓孩子感到被明白和接納。可是孩子在這階段難以表達自己和控制情緒,家長要如何正面地回應他的情緒呢?
(資料來源:衛生署家庭健康服務)

秘訣(1)細心觀察:留意孩子和家長的狀態及情緒變化

你若能在孩子有輕微情緒變化時及早安撫和回應他的需要,便較易平復他的心情。多觀察孩子有助你理解他的情緒變化模式,從而推斷他不快的原因。

你也別忘要多為意自己的感受;在情緒起伏時,實在難以冷靜地回應孩子,你要先調整好自己情緒,深呼吸數下或喝杯水,才有心力為孩子「情緒導航」。

秘訣(2)轉換角度:提示自己多包容和體諒孩子,把握親子機會

當孩子哭個不停,家長心裏難免會有「哭夠了沒有?」「真麻煩!」之類的想法。但從另一角度想,孩子因為未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同時也未懂得清晰地表達和調節情緒,才需要照顧者的協助;你在他難過時耐心相伴,也是與他親近、增進感情的好機會。

當孩子在你匆忙或疲倦時鬧情緒,要轉換角度實在不易。家長不妨想一些簡短的口訣來提示自己,如「孩子也不想這樣!」「這是個與孩子親近的機會!」或許能幫助你在這些時刻接納孩子的情緒反應。

秘訣(3)表達同感:讓孩子感到你與他感同身受

家長適切地回應孩子當下的經歷和感受,不但能讓他感到被明白和接納,也能協助他過渡和表達情緒,心情得以慢慢平復。

兩歲前的孩子語言能力有限,要表達同感,你可使用以下兩個技巧:

技巧1. 模仿孩子的表情、聲線

雖然孩子理解能力有限,但能感受到照顧者的面部表情和聲線所反映的情緒,因此,模仿孩子的表情和以相符的語調對他說話,能讓他感到你明白他。

技巧2. 描述孩子當下的狀況或正在發生的事情

從孩子的角度理解並根據他的能力簡單地形容他當下的經歷及感受,不但能安撫他,更能讓他感到你的陪伴和關愛。

家長在孩子難過或生氣時逗他笑,會在無意中否定了孩子的情緒。家長可先嘗試表達理解,當孩子稍為安頓下來才運用這類分散注意的技巧吧!

圖片來源:Freepik

情緒是與生俱來的自然反應,無論是輕微或強烈、正面或負面的情緒都有其功用,能提示我們照顧自己的需要,回應眼前的處境,並促進與人溝通和親近。面對同一事件,情緒反應也會因人而異,不宜比較,也沒有對錯之分。透過留意、理解並接納情緒,我們才能作出有效調節,不至被過度激烈的情緒影響。

以寶寶哭鬧為例:從出生開始,他便會因肚餓、不舒服或不願分離等需要未被滿足而以哭鬧來表達難過的情緒,讓照顧者及時知道和回應他的需要;情緒的流露也可促進他與照顧者溝通和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