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培養孩子愛閱讀的習慣 專家分享親子共讀貼士

撰文:黃慧雯
出版:更新:

書展將於下星期開鑼,每年在這個時候,不少家長都會帶小朋友入場感受閱讀的氣氛,趁機購買繪本,但很多家長都會有疑問,究竟怎樣為孩子揀選繪本?說故事方式是否要動聽、繪形繪聲才能吸引孩子?我們找來藝術教育家陳渝英(冰冰)及樂施會教育經理蘇培健(Stanley),兩位有豐富親子共讀經驗的父母,他們分享自己與孩子怎樣透過繪本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及揀書的貼士。
攝影:楊程

冰冰是一位半職媽媽,既要照顧6歲的女兒,同時要兼顧兒童藝術教育工作,家裏沒有聘請外傭,她與丈夫兩人輪流照顧女兒,而在女兒7月K3畢業後,她更決定讓女兒停一停,推遲一年升讀小一。由於女兒在十月出生,入學時屬於細女,在幼稚園階段發覺她的進度,特別是小肌肉的發展未夠好,於是決定給她一年的gap year。而在停學這段時間,冰冰表示並不是終日讓她玩,「homeschooling其實不易,而我也希望趁這段時間可以讓她看更多書,有更多共讀時間,好好享受閱讀。」

冰冰今年會在書展分享她與女兒的共讀經驗。(樂施會提供)

為孩子營造理想的閱讀環境

要令閱讀成為日常習慣,冰冰覺得家裏的條件很重要,書要放在孩子觸手可及的位置,讓孩子隨時隨地都可以拿到書看。「好多家長問點樣可能令小朋友有看書的習慣,我覺得屋企的氣氛及環境很重要,如果屋企成日開住電視,小朋友會否拿起書去看?可能我是另類怪獸,我屋企不會開電視,電視形同虛設,因為我覺得電視畫面是單向影像,小朋友不會有空間去想像,試想像一下父母跟子女一起看電視好,還是閱讀?看電視大家不會有交流,各自各看的;相反閱讀會有很多的交談,更可以啟發孩子的想像力。」

現在冰冰每天在女兒睡前會花15至20分鐘一起共讀,「在我記憶裏屋企人係無同我講過故事,但原來透過共讀可以同仔女建立親密的關係,講故事唔需要任何技巧的,過程開心係最重要,隨心就可以,當然共讀時也要集中,不要一邊講一邊看手機。」

繪本會先借後買

冰冰不時會帶女兒到圖書館借書,但有部分自己喜愛的繪本,就會選擇購買,「去圖書館借書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小朋友可以接觸到不同種類的書,我們的書多數會先在圖書館借,如果看完女兒仍然好鍾意,就會考慮購買。」冰冰說:「很多家長很重視在繪本學到什麼,更會問孩子『點呀!你睇完覺得學到啲咩?』我覺得真係唔需要,慢慢你會發覺原來已融入生活之中,有的內容可能在現階段唔明,但過幾個月拿出來再看,他們又會明白多一點,更會應用到生活中。」

冰冰的共讀小貼士:

沒有所謂講故事技巧,不用說得動聽,只要由心而發
大人都要開心投入,不要令共讀變成苦差
年紀較細會揀選多圖畫的繪本,可以讓他們透過圖畫聯想背後意思,隨着年紀增長,開始對文字有sense,可以揀選相對多字的書給他們。
年紀細時會用口語講故事,漸漸開始用書面語,這樣有助他自行閱讀

共讀不會說教

既是樂施會教育經理、同時是兩子之父的蘇培健,兒子分別就讀小二及K3,自大兒子1歲起每天就會有親子共讀的時間。「自己小時候從未看過繪本,到大兒子出生後,有一次出差經過牛津的書店,才發現原來繪本咁正,於是買給兒子,也開始每天共讀的時間。」Stanley說由於閱讀已成為習慣,兒子很小已能靜靜地坐在一角閱讀,「我一向很捨得買兒童書,中英文也有,屋企有幾個書架也是他們的圖書,我揀書的大前提是要我喜歡的,因為講故事的是我,如果我不喜歡、不能投入怎樣說給他們聽?」Stanley說在共讀的過程不會說教,更不會解釋太多理論,要他們自己去感受,他會去代入故事問他們會怎樣做。

 

Stanley覺得親子共讀有如播種,不會即看到收成,但其實已播在孩子心中。

「我不會理會孩子可以看到幾多、理解到幾多,我相信閱讀有如播種,不會立即看到收成。我想將閱讀同學習分開,記得有位日本作家松居直曾在書中講過,親子共讀是要傳遞幸福感,我很認同,這種感覺在孩子心中是永存的。」Stanley說不想兒子只偏好某類書籍,所以自細會讓他看不同類型的書,無論是武俠小說,又或是文學類的他也會看。

「其實我沒有想過為兒子講故事講到幾時,只要他願意聽,我都會繼續講。」Stanley說。

Stanley的共讀小貼士:

揀書要揀自己喜歡的,如果自己也不喜歡,又怎樣去講給小朋友聽?
繪本要有故事性的,小朋友有明顯角色的,令小朋友有想像的空間。
不會為故事解畫或說理,讓孩子自己去感受。

冰冰及Stanley推介書藉:

《和平樹》
簡介:諾貝爾和平獎女性得主萬格麗.瑪泰在非洲肯亞發起的綠帶運動,以行動鼓勵婦女種植樹木,尊重土地資料減少衝突。書中展現一位女性環保鬥士的熱情、願景與決心,與其帶來的巨大影響。

作者: 貞娜.溫特

譯者:沙永玲

出版社:小魯文化

 

《如果世界是100人學校》

簡介:介紹最新的、與貧窮相關的不平等現象,書內同學間的差異正是世界的縮影,五個主角代表不同人的遭遇和態度,書中更有「小知識」補充全球貧窮現況。然而,這本書不單止提供知識數據,更反映一種觀看世界的角度。

作者:樂施會

出版社:亮光文化有限公司

《街道是大家的》

簡介:一個發生在南美洲委內瑞拉的真實故事。有一群小朋友居住的地方,房子越蓋越多,空間越來越密集,小朋友連個遊戲、活動的區域都沒有,於是大家決定聯合起來,喚起大人們的注意,讓營造一個遊戲場,變成所有人共同的事。 

作者: 庫路撒/文,墨尼卡.多朋

譯者:楊清芬

出版社:遠流

《The Little House》

作者:Virginia Lee Burton

出版社: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小房子每天看到鄉村的景物隨着挖馬路、開商店、蓋高樓、通地下鐵……而一點一點地改變。結果,小雛菊和蘋果樹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都市的烏煙瘴氣和行色匆匆的人們。最後小房子的主人的後代發現了小房子,把它移到了鄉下,她又可以靜靜地欣賞大自然的風景了。

書展講座:繪本餵大的世界小小公民

由陳渝英(冰冰)、蘇培健及戲劇治療師陳凌軒分享自己與孩子共讀繪本的經驗,怎樣令孩子將閱讀變成習慣,愛上閱讀。

日期:20/7/2017 (星期四)  

時間:下午2時至2時45分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展覽廳3B「兒童天地」表演舞台

講者:蘇培健(樂施會教育經理)、陳凌軒(親子專欄作家、戲劇治療師)、冰冰(藝術教育家丶兒童節目主持)

登記:免費即場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