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電車繪本載城市變遷  4日預售逾2000本

撰文:梁蔚澄
出版:更新:

這繪本,在香港書展正式開始前,不靠發行、不發書店的情況下,4日訂量逾2000本。
這繪本,由兩名本地藝術家 ── 劉清華及林建才創作,聯同本地教育團體「綠腳丫」策畫,木棉樹出版。帶來這股小旋風的,就是名為《電車小叮在哪裡?》的繪本。它記下的不只是城市的變遷及出版界的小創舉,還寄予作者對未來的憂慮、及對小朋友的點點心意……兩個80後及90後的年輕人為何創作一個給小朋友看的繪本呢?
攝影:黃寶瑩

在二人的工作室內往窗外看,電車與巴士不斷駛過 ,這就是二人的日常。

電車小叮原來是……

時移世易,交通工具在急速地變,孩子的生活節奏也跟着緊凑起來。我們害怕被淘汰,擔心着「輸在起跑線」的時候,原來繪本裏的主人翁電車小叮雖然一直默默耕耘,但同時亦羡慕着的士、火車、巴士的長處;也因不能自行調頭,需由工作人員把拖里竿倒轉(行內俗稱為「倒叮」)後,才可在新的方向上繼續行駛而感到自卑,長期工作而堆積的疲勞與負面情緒,最終需要入廠「休養」,市民開始尋找小叮的蹤影……

城市變得太快,藝術又係咪好irrelevant?……突然間好抽離地去諗,點樣先可以同城市貼近一啲?有什麼想同小朋友講?
他們說:「我們沒有設頁碼,因為我們不希望局限大家對故事的想像,不一定由頭開始看,如你看到的第一頁是小叮充滿力量時,你便會想為何小叮之前沒有力量?」

兩個年輕人 繪畫畀細路?

「我們認為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是,我可以寫一個故事給小朋友看,我不用靠政府把口,不如自己做本書,直接講畀小朋友聽。」二人說道。劉清華(Jess)主要寫詩和做實驗動畫,以Part time維生,其餘時間用來創作;林建才(建才)則是自由工作者,主力以影像及繪畫為創作媒介,近期以水墨為主。兩人主要在展覽會中展出作品,為何突然想繪出一本書?

小朋友會將一個繪本看數次,如每次都有新發現,他們便會開心地告訴父母,因此二人在書中加入不同原素。

建才說:「展覽好短暫,好像扔一顆石頭在河中,帶來一震漣漪,然後過了一段時間就結束。」

 

這樣看來,展覽可哄動一時,但細水長流的才是可一代傳一代的書本。所以他們選擇繪本,主要是希望有一個實物把事情紀錄下來,那為何以小朋友為受眾?二人不約而同地回應:「因為我們覺得小朋友是學到最多野,可以吸收最多。」

小叮的誕生

雖然二人一直有創作繪本的想法,但亦需要進行創作的契機。一次,建才走進被譽為全港最美的屏山天水圍圖書館,在偶發的情況下,發現一張「二零一六年中文文學創作獎」的宣傳單張,雖然他們一直也得悉此比賽,但卻不知有兒童圖畫故事組,二人決定參加後,距離截止日期還有3個月的時間,因此他們日以繼夜地搜集資料,畫Storyboard,然後建才負責畫背景、建築物及背景;Jess負責畫市民及以電腦把各種圖案放進電腦進行排版工作,文字則合二人之力,最終得到該組的第一名。

我問,可以在哪裏找到小叮?他們說,當你沿着路軌繼續走,定會相遇。

而小叮的誕生與他們的創作的環境有相當大的淵源,工作室位於軒尼詩道,每天與電車駛過的聲音作伴。有天,他們在電車下層發呆時,突然一輛迎面而來的雙層巴士高速駛過,他們記得巴士司機有時會在紅燈停下來時,透過一扇窗來閒談數句,他們突然狂想起來:「如果電車可以跟其他交通工具說話,它會跟剛才的巴士大哥說什麼﹖」自此,小叮的雛型已成,而至今出版的《電車小叮在哪裡?》已經歷四次修訂。

書中每個人也要有角色,你看,我的原稿畫了很多人,像是圖鑑一樣。這是富德樓的看更,這是富德樓的主理人,我們把生活融入其中。

小叮的含意

建才說:「回歸最基本的,我希望小朋友看到自己的好,不要整天與別人比較,要懂得欣賞自己的好。」

Jess說:「我們希望大家懂得接受愛及關懷。」

Jess所說的愛與關懷,需要得知小叮的結局才能明白。當你讀畢故事後,便會明白電車小叮原來是……「你、我、他」。

+2

劉清華 LAU Ching-wa Jess

生於1991年香港﹐2014年獲得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文學士(榮譽)學位。她的作品主以探索當代藝術與動畫/錄像之間的對話為創作理念,著眼於錄像媒體的獨特性及視覺質感。作品曾獲得「香港第二十屆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新媒體藝術組別銀獎及本地最佳作品,她的作品亦曾於多地展出,包括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節丶蘇黎世丶維也納丶斯德哥爾摩及香港。

 

林建才

生於1988年,2012年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主修批判性跨媒體實驗室。他主要創作的媒體包括繪畫及錄像裝置。繪畫作品被香港,意大利,美國及立陶宛私人收藏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