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贊郁訪問|韓國電影大師訪港 大談創作過程以及韓國電影業未來

撰文:梁嘉欣
出版:更新:

【韓國電影/朴贊郁】韓國名導朴贊郁被譽為是「暴力美學大師」,其「復仇三部曲」、《下女誘罪》以及《分手的決心》等作品以扣人心弦敘事以及衝擊性視覺風格在國際影壇留下不可磨滅印記。適逢香港舉辦「細思極恐:朴贊郁回顧展」,他早前特別來港主講大師班,我們也趁此難得機會請導演談談創作靈感,以及他之於韓國電影業未來看法。

M+戲院12月舉行「細思極恐:朴贊郁回顧展」,導演本人亦獲邀來港主講大師班(攝:黃寶瑩)

問:《分手的決心》最初靈感來自哪裡?

朴:最開始靈感來源是瑞典Martin Beck偵探故事系列,當中主要角色是一位體貼文雅的刑警,我覺得相當迷人,於是開始思考——如果將這位Martin Beck放到我作品中會是如何?能不能找到一名韓國演員來呈現這個人的感覺?假若他被女嫌疑犯吸引,又會發生什麼事?當然,這個情節在小說中沒有出現,完全來源於自己想像。

(《分手的決心》劇照)

剛剛說了朴海日所飾演張海俊一角,女主角瑞萊創作靈感則是來自一首名為《迷霧》(안개)的歌曲。我小時候很喜歡這首歌,後來時隔很久再重聽,依然完全沈浸在歌詞塑造那種情調中,所以我就想:假若我將歌詞放到角色身上,能有什麼化學反應?如此兩種元素結合到一起,便誕生了這個故事。

(編按:Martin Beck系列小說中譯「馬丁‧貝克刑事檔案系列」,由瑞典作家荷瓦兒與法勒共同創作。有別於其他作品中各種聰明絕頂神探,故事主角馬丁‧貝克被設定為一名需要為生活奔波勞碌之平凡刑警,此舉在60年代推理界並不常見。故事透過毒品、性犯罪、盜竊等各種刑事案件,揭示瑞典社會基層困境。

至於朴贊郁導演提及之《迷霧》則是韓國70年代流行歌曲,由歌手鄭薰姬(정훈희)演唱。在《分手的決心》推出之時,就請來原唱鄭薰姬以及韓國男歌手宋昌植(송창식)推出男女合唱版本作為電影片尾曲。)

問:在電影風格上,《分手的決心》與以往「復仇三部曲」等作品有一定差異,為什麼會選擇用懸疑手法來描繪一個愛情故事?

朴:相較於以往其他故事,我覺得《分手的決心》是故事更成熟,角色也更加「成人」。換句話說,故事中這些人並非毫無保留地追求慾望,而是會懂得根據情境適時忍耐。演員必須將慾望藏於內心,這是一個很需要耐心的表演過程。

(《分手的決心》劇照)

當然,如果只讓角色隱藏慾望,觀眾很難理解他們所作所為。所以導演就需要讓觀眾從情節中猜測角色情感,同時理解演員對角色種種呈現手法,我覺得這相當具挑戰性。

問:從《親切的金子》開始,你創作了不少由女性視角出發作品,為什麼會開始製作這類作品?不少人形容你作品中女性角色有一種「蛇蠍美人」(Femme Fatale)特質,你覺得這個說法成立嗎?

朴贊郁「復仇三部曲」《原罪犯》

朴:之所以會從女性角度出發創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覺得「復仇三部曲」前兩部太男性化了。尤其是第二部《原罪犯》,女性角色在片中幾乎完全被邊緣化,在電影結束之時依然對真相毫不知情,所以後來去到第三部就打算直接用女性作為主角。

至於「Femme Fatale」(蛇蠍美人)這個說法,我個人覺得不太合適。「Femme Fatale」這個形象總是讓女性變得未知、神秘而且糢糊,但在我電影中女性似乎並非如此。當時選角沒有特定標準,譬如說合作過的湯唯、金泰梨、金敏喜和李英愛,她們在表演角度來看,實際上類型非常不同,所以每次都是根據角色需求來進行選角。

(《下女誘罪》劇照)

問:談到女性角色,你作為男性如何拿捏她們各種複雜心理?怎樣確保女性角色描繪足夠真實呢?

朴:我在設計角色時,不會以性別定義角色,更多焦點放在他們會說話語、所作行為,這些未必與角色性別有直接關聯。

無論是《分手的決心》中瑞萊,或者是《親切的金子》中金子一角,更重要是角色本身,更重要是她們作為「人」的存在
韓國導演朴贊郁
李英愛於《親切的金子》挑戰新角色,飾演一名充滿仇恨的女子。(《親切的金子》劇照)

當然,我作為男性,要想像女性具體思維方式或是行為還是會有難度,所以我長期和女編劇丁瑞慶合作,才得以創作出真實可信女性角色。譬如是我塑造角色時,很多時傾向將女性描繪得更正面善良,丁瑞慶就會問我:「這也太奇怪了,哪有人這麼好?」相對來說她總是會讓女性角色作出更壞行為,我們兩人一起工作過程相當有趣。

問:導演不少作品都是游離與禁忌以及情慾關係之間,《原罪犯》是父女亂倫關係、《下女誘罪》是以女同性戀作為主題、《分手的決心》則是描繪了一段外遇關係,為什麼會有這個故事取向?

朴:我手下角色總是要經歷很多挫折,你甚至可以說我對他們有一點虐待傾向。當然他們都是虛構人物,所以才有空間讓他們承受這些苦難。

我之所以讓角色經歷種種折磨,大概是希望藉此探討——我們怎樣能在這個充滿問題的現代社會中生存?
韓國導演朴贊郁
朴贊郁大談作品中角色塑造經過(攝:黃寶瑩)

問:韓國電影業一直以來受政府資助,具體過程究竟如何?你對韓國電影業未來有什麼看法?

朴:在金大中總統上台後,韓國民主時代開始興盛,結束了對文化和藝術的壓制,政府也開始對於電影產業展開經濟支援。雖說現在這種支援資金裁減非常明顯,數額遠沒有從前那麼大,但在我看來韓國電影業已經自給自足,依然可以生存下來而且發展壯大。

但上述主要是針對主流商業電影,對於藝術電影、獨立電影、紀錄片以及前衛電影來說,這些電影在商業上吸引力不高,企業不會在其之上進行投資,這些電影會特別需要政府資金援助。由於政府已經不如以前那麼熱衷資助,這似乎會使得主流電影成為韓國電影的未來。

朴贊郁執導的《小姐》成為唯一一部入圍康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亞洲電影。(網上圖片)

問:你覺得當代電影業正在面對什麼考驗?

朴:我認為電影業未來和影院未來是掛鉤的,現時觀眾已經習慣在電影院之外觀影,譬如是透過串流平台就能在家看電影,電影在視聽方面愈來愈標準化。但我覺得不同觀眾走到電影院中,一同觀影的體驗(與在家觀看)是很不同的。在韓國後疫情時代,還會親自到電影院看電影的人愈來愈少,雖說現在情況在逐漸恢復,但我依然會對這個空間本身感到憂心。

問:最後,你對想進軍海外的年輕韓國導演有什麼建議?

朴:我覺得導演未必需要追求進軍海外,只要在韓國拍好自己想拍的電影就可以了。我和奉俊昊是這樣,黃東赫(編按:韓國著名編劇,代表作包括《魷魚遊戲》、《熔爐》)也是這樣,大家同在韓國發展電影事業。對我來說,重要的是專注於自己作品,而不是追求國際奧斯卡獎或美國票房,我們都不是抱著那種野心來開始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