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最懂東亞人創傷的畫家 石田徹也讓人不寒而慄超現實作品

撰文:梁嘉欣
出版:更新:

【藝術家/日本/超現實/石田徹也】在日復一日高壓工作環境下,人或許會忘記生存意義,感覺自己彷彿是巨大社會機器中一顆小小螺絲釘,在各種需求、期待下,扭曲成不自然形狀。最懂這種抑壓生存狀態的藝術家,或許便是英年早逝日本畫家石田徹也。在他超現實細膩筆觸下,人類軀體與各種機器、動物融合,畫中人與人之間亦疏離冷淡,將東亞社會種種無形壓力完整保留在畫紙之上。

石田徹也於1997年的作品:《Exercise Equipment》。(Tetsuya Ishida)
日本畫家石田徹也(1973年6月16日-2005年5月23日)。(網上圖片)
+3

石田徹也1973年出生在日本靜岡縣一個富裕家庭中,父親是當地政治人物,三名兄長分別投身建築、金融和設計行業。他自小就有繪畫天賦,後來接觸到美國超現實畫家Ben Shahn一系列作品:這些畫作描繪1954年一起真實事件,一群日本漁民當時數小時暴露在美國核試釋出的輻射落塵照射中,全數受核污染,激發石田徹也畫家夢想。但當時父母更希望他從事其他職業,要求他在學校考試中考取高分,他只能自己打零工賺取學費,後來就讀武蔵野美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然而畢業後其作品銷情不佳,他亦只能繼續打工維持生計並繼續藝術創作,直到2005年,他在一次交通意外中逝世,年僅32歲。在他短短十年職業生涯中,留下了超過200幅作品。

石田徹也《荷》(資料圖片)
石田徹也《超級市場》(資料圖片)

或許是童年受父母壓迫,又或者是長大後在打零工時體驗到社會百態,石田徹也作品顯現出一種對於無形壓力的敏感。他作品中常能看到一個短髮青年反覆出現,不是看不出表情神態,就是面露難色或恐懼。畫面中人物軀體總是不自然地扭曲、壓縮成不同形狀,又或是與各種機器、動物融合,人類身體不再屬於自己,繼而人類亦不再像人。譬如在名作《荷》中,身穿西裝的打工族被繩子捆住,包裝成一個個箱子擠在地鐵門口,說是人類倒不如說是貨物;又譬如是《超級市場》中,上班族雙臂則變成兩條貨物輸送帶,在工作崗位中,人類身體簡化成工具,一切為資本市場服務。

石田徹也,《Prisoner》© Estate of Tetsuya Ishida. (
石田徹也,《等待機會》,1999年,壓克力,木板,145.6 x 206 (103 x 2)厘米,© Estate of Tetsuya Ishida. (高古軒畫廊)

不少人認為石田徹也作品是回應日本90年代經濟衰退,他畫中人物不論是學生、上班族、病人都有著一樣臉孔,各自面對社會全方位壓迫。學生變成應試機器、身體被學校囚禁,上班族木然地使用自己身體、殘破不堪但依然繼續運行,而至於他畫中病人則有如有待修理汽車,當零件被替換便得繼續上路,人類生存被剝奪意義。畫作憂鬱、詭異又絕望,反映資本主義社會下,人類被高度勞動異化後產生的各種身心病症。或者這已經成為人們習慣的常態,但透過石田徹也畫作,或許也是時候讓大家審視這一切是否為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