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亞電影修復所】修復電影咁簡單?影像隨時保存500年(下篇)
承上篇,我們理解過菲林修復的技術過程是怎樣一回事,這篇關於的,是當我們說要修復「一齣電影」,到底怎樣才算是「還原」,又或者「還原」過程中又能否有「新意」?我們跟博亞電影修復所的主要職員Kay、Gladys與Bede談論一下。
攝影:龔嘉盛
K:Kay
G:Gladys
B:Bede
記:記者
B:我認為,菲林仍然是一個保存影像的最好媒體。相比起hardisk,hardisk corrupt了裏面的東西就沒有了。但保存菲林的環境好的話,是可以保存100年以上的。
G:100年是最低限度,進取一點說,可以保存500年。
B:那時可能連人類都不存在了。
用數碼修復菲林電影,你們追求的是什麼?
B:很多人有種錯覺,以為經數碼修復後的電影就一定會「立立令」,以為跟豐澤看到的4K高清電視一樣。我們不是要幫他整容,只是替它還原。例如你不會把一幅蒙羅麗莎修成另一個樣,你只是把它回復成原來的樣子。當然何謂原來的樣子又有得討論。
G:可能你會有個感覺,覺得以前的菲林電影比較「花」,或較暗,其實它原來的樣子並不是這樣。可能因為它較歷史悠久,又或儲存的方式不是很好,花痕是由歲月造成的。我們把這些花痕拿走了,亦不代表剔走了它的本質。
K:可是對我來說,如果一卷菲林保存得好,它可以很穩陣地在放映機運行,畫格不會震,一卷菲林本身是有權可以好順好靚的。
B:但有些導演卻會故意保存某些瑕疵,例如陳果,他在某齣電影中強調電影中某一個瑕疵需要保留,因為那是他在整個拍攝過程中很重要的東西。
那麼有沒有一些電影,在修復以後的確予人一種新的感覺?
G:上年國際電影節放映的《精武門》。可能以前用放映機播放,放映機會震,所以一般李小龍的fans看《精武門》都是帶點搖晃的。現在數碼播放的《精武門》是很穩定的,觀眾都拍晒手,他們大多數是李小龍fans,可能看過李小龍的電影上百次。不論上了年紀,或外國的觀眾都讚不絕口。
B:又或者,他們從前看的都是電視或錄影帶,在大銀幕上看到如此流暢的《精武門》當然覺得震憾。要知道李小龍本身就是一個larger than life的essense,還要放在電影銀幕上觀看,而且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看,電影本身就是這樣性質的東西,是一個share的經驗。
三位都是愛戲之人吧?
K:我們剛好都是愛戲之人,巧合地符合外界對我們的觀感,但這與我們的工作是沒有關係的。我跟Gladys以前是電影資料館的同事,因此我們認識了這邊意大利總部的老細,因此我們就加入了這邊工作,跟從前的工作很不同。
G:也是。這跟愛電影與否沒有關係。例如有些博物館不會請收藏家工作,因為有衝突,它會怕你偷偷記錄了它的收藏。有一些電影公司,如果你說自己喜歡看電影,他不會請你,因為你會掛住睇戲。
↑用放映機播放的《精武門》有點搖晃,數碼版則穩定流暢,是另一種武打體驗。
B:做電影修復首先一定不可以怕悶。
K:不過不做我也不知道原來自己頂得順。
什麼時候發現自己原來頂得順?
K:當你所有茶餘飯後的話題都在說如何頂唔順之前那一份工,你就知道自己頂得順這一份。(大笑)
G:(邊笑邊答)唔係,當你發現自己這份工,付出的時間與出來的成果都很直接;例如我們每清潔、補完了某一格,它的映像成果就直接浮現了出來,然後又真的會被放映,就以菲律賓電影為例,今年連續放了4、5齣,菲律賓那邊的觀眾是很感動的。當我們知道做出來的成果可以直接讓很多人看到......
K:是虛榮!
G:也不全是。你要知道很多其他工作其實都是白做的。例如很多政府批了出來的錢都是白洗的,這裏的錢很用得很集中。(B:冇錢丫嘛!)我們付出了多少,就有多少回報,全部都可以看見。
K:最少你用不着工作過後兜兜轉轉想像、製造一些意義出來。這是普遍香港人都需要的。
你們個人最想修復的電影是?
G: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因為據說那底片已經流失,而且當時因審查關係有很多畫面都已被剪走。電影真的有給人一種很憤怒、很刺激的感覺。演員都很爆發,連區瑞強都好憤怒,你從來未見過這麼憤怒的區瑞強!
K:我比較想看《危樓春曉》吧。首先我知道這電影的拷貝已經很差,但它的內容、拍法都很好,現在看都不會過時。
B:我覺得一般香港人都很鄙視舊物,不是說那種很文青式的懷舊,而是尊重舊物的態度本身。
K:如果你覺得某舊物好,你生活上就應該會用它、接受它、欣賞它,不是偶爾或一年只用一次,不會看見菲林片就立即覺得它是「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