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醫藥文化節 古琴加太極推廣中醫養生之道
有人相信「西醫治標,中醫治本」,也有人認為中醫是偽科學。不過現代人愈來愈講求理性和科學,要推廣中醫藥文化,從科學實證方面入手似乎最實際。
上星期開幕的第一屆「國際中醫藥文化節」卻從文化藝術入手,舉辦一系列文藝節目,除了有講座、文化體驗館和養身音樂會外,又會舉辦以中醫藥文化為主題的裝置藝術展,於香港醫學博物館和灣仔利東街展出多個由新晉藝術家及建築師創作的裝置。
展覽將移師歐美巡迴
「國際中醫藥文化節」由全球華人基金會發起,國際中醫藥文化節有限公司主辦,以及北京同仁堂國藥有限公司合辦。今年首屆舉辦的文化節為期四個月,並會於本地的展出完結後,到歐美及澳洲地區辦巡迴展出。
揭幕儀式當日,主辦方準備了一系列表演節目,當中包括「古琴加太極」的養生音樂演出、由余秋良西醫和李甯漢中醫漢作曲填詞的《四十春秋》 演唱和藥膳食療等等。而為求讓大眾認識中醫藥文化的現代精神面貌,主辦方亦會舉辦一系列「突破中醫藥文化既有框架」的展覽及體驗活動,包括講座、文化體驗館、養身音樂會,以及以中醫藥文化為題的裝置藝術展。
以裝置體現中醫精神
「裝置藝術展」分別於香港醫學博物館和灣仔利東街展出,作品由多個本地新晉藝術及建築師創作。除此之外,十四位來自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傳意設計及數碼媒體學系的學生亦會於醫學博物館的展覽中展出多個互動裝置。
裝置藝術展:利東街
展期:即日起至6月4日
地點:灣仔利東街
《平・行》(The Perfect Imbalance)
《平・行》由陶瓷藝術家湯凱恩(Amanda Tong)創作,靈感源於中醫食療中講求「平衡陰陽」的特性,一系列的陶瓷食器由顏色和特性分明的黑泥和白瓷,再由人手於拉坯機上混合而成,所以每件瓷器都有其獨一無二的黑白紋理。
湯凱恩生於香港,2014年畢業於英國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設計學院,主修陶瓷設計。她的作品曾於英國、美國、波蘭及香港展出,創作靈感通常來自不同的文化習俗,呈現傳統工藝中的藝術價值。
《天圓地方》
《天圓地方》是一個由「一口設計工作室」設計的木製裝置,裝置上放置了載上不同中醫藥的試管,試管掛有所裝有的中醫藥名篇和介紹,觀眾能從呈球狀的「木架」內欣賞圍繞身邊的草藥和藥性。
「一口設計工作室」2014年由建築師夫妻檔張國麟和梅詩華創辦,其設計曾在本地及國際設計比賽獲獎,包括2016年青年住宅設計比賽優異獎、2015年北京城市願景設計比賽文化獎等,梅詩華亦曾獲選為2015年香港建築師學會青年建築師獎。
裝置藝術展:醫學博物館
展期:即日起至5月28日
地點:香港醫學博物館(上環半山堅巷2號)
《生機》
《生機》由園藝設計公司「花花世界」的首席花藝師黃仔設計並以「雞骨草」編織而成,形象模仿土地上生長的花,藉此呈現萬物生靈在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情形。「作為萬物之一的人應敬畏天地、順應自然,與周邊環境和其他生靈和諧共生、各得其所,達至天人合一,天人相應」。
《太極》
《太極》同樣由花花世界的黃仔設計,利用了花藝結構和拼貼方式創作。裝置的弧線條明顯是太極圖案中的陰陽左右間的分隔線,不過本身代表「老陰老陽」的黑白兩邊則沒有表現出來,只有一個代表「少陰少陽」的黑白球。
《聲・空》
由LAAB設計的《聲・空》是靈感來自中醫中的「五音療疾」,觀眾可以走進裝置,然後敲響銅管。銅管中所發出的聲音是中國古樂中的五音階,宮(Do)、商(Re)、角(Mi)、徵(Sol)、羽(La),相連的透明水盤會隨音頻泛起漣漪,燈光效果又隨漣漪產生中相變化的光影。
LAAB是本地註冊建築師事務,又是一所藝術工作室。作品以簡約和前瞻為方針,曾獲「日本好設計獎」、「亞洲最具影力設計獎」、「台灣金點設計獎」以及「匯豐青年創業大獎」等獎項。
《藥鈴》
所謂「鈴醫」即是中國古代的民間醫師,他們會拿著「藥鈴」邊走邊搖,在街上行醫賣藥。《藥鈴》同樣由陶瓷藝術家湯凱恩設計,因此藥鈴的物料亦由鐵銅改為白瓷,因此外觀有較為現代的感覺。裝置是由竹支搭成的半開放木架,藥鈴則由頂部懸掛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