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 Birkin逝世|三段經典合作 看法國元祖「It Girl」之誕生

撰文:梁嘉欣
出版:更新:

【Jane Birkin離世】傳奇女星Jane Birkin前日(16日)被證實於巴黎寓所離世,終年76歲。她不僅出演過數十部電影、推出過超過10張專輯,更是愛馬仕鉑金包靈感來源,是六、七十風靡一時時尚標誌。

不少名人為她發文悼念,法國總理馬克龍更在Twitter上稱她代表自由,是法國標誌。她在英國倫敦出生,卻成法國文化Icon,從三段傳奇合作中,或許可以看到為何她得以成為元祖「It Girl」。

Jeanloup Sieff, Jane Birkin, Paris, 1968 Exhibitor

Serge Gainsbourg

在歐美國家,每逢說到Jane Birkin不少人便會即刻聯想到法國音樂才子Serge Gainsbourg,事關兩人曾有一段轟轟烈烈13年戀情,而兩人傳奇1969年音樂合作《Je t'aime... moi non plus》也是Birkin走紅契機。

甘斯柏格與珍・寶金

Birkin在1966年出演《春光乍現》(Blow Up)後,移居巴黎繼續演藝事業,她和第二任丈夫Serge Gainsbourg便是在1968年法國電影《Slogan》片場中相遇。二人最廣為人知作品《Je t'aime... moi non plus》是在1969年錄製而成,歌詞露骨大膽,背景還配上Birkin的喘息聲音,使歌曲一推出便大受爭議。這首歌後來遭到梵蒂岡教廷譴責,被禁止在英國、意大利以及其他幾個國家播放。至於在法國,這首歌則經常在夜晚11點後,通常是情侶就餐時間才於餐館播放。唱片當時要像色情雜誌一般被包裝起來才能售賣,並且只賣給21歲以上成人,但依然大賣超過六百萬張。

歌曲讓她一舉成名,更登上英國榜單第一名,為Birkin奠定樂壇位置。她晚年在訪問中表示,沒有預料這首歌會成為性解放標誌,更說:「當我離去時,這會是人們為我播放的旋律,因為是我先邁出了腳步。」(When I die, that’ll be the tune they play, as I go out feet first.) Gainsbourg在1975年將歌曲拍成同名電影,為她帶來凱撒電影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二人戀情當時受到大眾矚目,Gainsbourg為她寫下多首熱門單曲,包括《Ex fan des sixties》以及《Baby Alone in Babylone》,甚至在二人1980年分開後依然沒有停止。而在Gainsbourg 91年離世後,她更將二人合作曲目以交響樂重新編曲,製作成《Birkin/Gainsbourg: Le Symphonique》,可以說是法國樂壇一段佳話。

Michelangelo Antonioni

Birkin一生拍過超過70部電影,但要說最有名便可能是上文提到之1966年《春光乍現》(Blow Up)。電影出自在三大影展中取得大滿貫的意大利導演Michelangelo Antonioni之手,當時Birkin在電影中只出演了一個小角色,但由她在電影中大膽有大膽露出鏡頭,而讓她獲得不少關注。她後來在訪問中坦言,之所以會挑戰性感鏡頭完全是因為其第一任丈夫John Barry認準她不會有勇氣在鏡頭前裸露,為了向他證明自己,她毅然接下角色。電影尺度之大讓她備受爭議,但同時Birkin在鏡頭前青澀不做作,在大眾心目中烙下她隨性風格。

Agnès Varda

法國新浪潮之母艾麗絲華妲(Agnes Varda)3月29日辭世,終年90歲。她2015年榮獲康城電影節榮譽金棕櫚獎(Palme d'Or),是第一位獲得這個獎項的女導演。(VCG)

Agnès Varda對於電影迷不會陌生,她被稱為「新浪潮祖母」,是法國影壇舉足輕重人物,作品不少圍繞女性議題。她和Jane Birki曾多次合作,第一次合作是在《功夫大師》(Kung-Fu Master!),Birkin在電影內飾演愛上女兒同學的單親媽媽Mary-Jane。故事是由Birkin本人想法延伸而成,後來Varda和Birki二人合力撰寫劇本,並在電影中讓兩人孩子出鏡,可以說是Birkin本人「腦洞」具象化。

與此同時Varda為Jane Birkin特別拍攝「紀錄劇情片」《千面珍寶金》(Jane B. par Agnès V.),電影最初是因為Birkin邁入40歲後開始感到憂慮,為了向她展示這個歲數的魅力,Varda決定為她拍攝電影,內容混合訪問以及表演片段,為Birkin展示Varda眼中她不同面貌。你不僅可以看到她扮演聖女貞德、也看到她將鉑金包隨便攤開翻出來使用,率性自然一面,也可能是她成為當年法國時尚標誌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