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選為全球最醜建築物第三位 金鐘力寶中心實至名歸?
雖然美醜沒有客觀標準,但人們已有既定框架,就每事每物評頭品足。
美國建築媒體《Architectural Digest》早前選出全球最醜的24座建築物,亞洲多棟建築物榜上有名,而金鐘地標之一的力寶中心也「有幸」登上第三位。
香港建築被評為醜已不是第一次,但力寶中心榜上有名卻是鮮有,而且她過去的正評多的是。
力寶中心排名最醜建築第三位,是否實至名歸?
回看建築物,力寶中心早於1988年初落成,亦名為力寶大樓,前稱奔達中心,由美國著名建築師Paul Rudolph設計,並由王歐陽(香港)建築師事務所集團協力完成,屬雙子塔式結構,由平台與兩幢八角形大廈組成的甲級寫字樓。
細觀建築物的特色,無論人在外或內觀看力中心,也不難發現建築物以12條粗身圓柱形結構托起雙塔,建築物正門前更設水池作欣賞,呼應Paul Rudolph的主張:建築物下的30米,是人的活動空間。
另外,力寶中心那八角形外牆被劃分為三段,以特有的圖形規律性構圖,形成凹凸層次,變相令建築物某些樓層外凸,某些內凹,外凸的部份更彷如懸於大廈之外,玩味十足,讓人充滿想像空間,有些人想到機械人,有些人則稱為樹熊的樹(The Koala Tree),包捨前奔達集團主席Alan Bond。
縱使現時的人已未必全是由地面抵達力寶中心,但後來加建的天橋系統,也令途人可看到水池流水川流不息。有說水池是風水吉祥造物,先姑勿論風水之說是否成立,力寶中心於2017年3月曾以建築呎價三萬賣出,故曾招來「無論地產低潮高潮,她(力寶中心)的租金永遠都是金鐘區的指標」、「創造地產價格的新高神話」等評價。
雖然力寶中心獨特設計風格令人留下深刻印象,但背後所付出的代價也不少,首當其衝的是外凸部份,這令玻璃幕牆滿潔過程變得極為困難,擦窗吊船要裝設特地設計的「子母」設備,才能讓清潔人員安全清擦內凹外牆。此外,力寶中心樓層標準平面面積小於一千平方米,仍曾並評為「不是最經濟的造法」(資料來源:城境──香港建築1946-2011)。不過,力寶中心在大眾心目中,仍然是中環區重要地標,不少攝影愛好者,甚王遊客,也會特意攝下力寶中心與四周互構的景觀。
被視為現代派的建築師Paul Rudolph,他處理力寶中心這項目時,揉合了多種風格概念在建築物內,比如他以基本的線條和幾何,混雜立體派以基本形塊,將不同面的景觀、內部與外部狀況,同時表現在一個面,帶來複雜的建築圖則和平面圖,有助激發後來建築派系的形成,如結構主義建築。而這建築物在香港,更有領頭作用。
就力寶中心被選為醜建築,AaaM Architects建築師彭展華(Bob)指出:「歷史會說明一切,Paul Rudolph傳世的作品一直比較少,但只要是建築界的同業也肯定會知道他的設計風格傾向於後人冠稱的Brutalism(粗獷主義)一個語調比較負面的設計形容詞。不難發現,很多Brutalist的建築物都出現在一些曾經以社會主義運作的國家。」
Bob所說的粗獷主義,其實與多較常見的Metabolism相近,仍與Cubism建築流派相近。簡單來說,建築物由基本單元組成,就像是由單一細胞不斷裂變,不斷堆砌而成。 「就像日本戰後的代謝主義(Metabolism)的建築風格,如磯崎新,丹下健三等日本建築大師都跟Paul Rudolph風格接近。當時處於戰後時期,各國銀根緊縮,嬰兒潮爆發,直接催生了化謝派建築思維:大體量的集合住,辦公室,巨形的公共空間都是處理問題的手法。這是一個把公共空間大量切入建築物內的年代。」
於1986年建成的力寶中心,也同樣散發出那個年代的設計風潮:「由法國著名建築師Le Corbusier的柱廊空間(Pilotis)引伸出架空層,力寶中心通透,多層次的平台(podium),就是把公共性帶入辦公建築中。相信Paul的設計對同是由黃歐陽於90年代初設計的太古坊整體規劃及人流設計帶來不少影響,太古坊不斷重建擴張的成功,個人認為代謝主義其實居功不少。」
綜合以上意見,在沒有提供建築物資料或列出評價準則下,《Architectural Digest》將力寶中心列入醜建築,顯得欠缺說服力和理據。「所以建築的成就從來不只是藝術外觀,更加是對後世的影響力以及其如何改變人類生活的習慣。」Bob補充道。
Architectural Digest的《全球最醜24座建築物》中五大:
1. 大象塔(Elephant Building),泰國曼谷
2. 茲科夫電視塔(Žižkov Television Tower),捷克布拉格
3. 力寶中心(Lippo Centre), 香港金鐘
4. 天子大酒店(Tianzi Hotel), 中國河北
5. Robot Building,泰國曼谷
整個排名列表:
www.architecturaldigest.com/gallery/ugliest-skyscrapers-in-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