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空間.展覽】《永遠在邊緣 永遠在過渡》遺忘了的樓梯故事

撰文:麥婉婷
出版:更新:

有沒有察覺我們的日常總是在樓梯上行走,不論是中上環,還是荃灣,一直在上上落落,不是要踩過行人路的石屎梯,就是要爬天橋的樓梯?縱使梯間邂逅未必每一次都值得銘記,但香港的樓梯故事卻綿延不斷有話可說,像走「長命梯」般,一口氣也說不完。

中環梯間大排檔 (Christopher DeWolf)

自2016年,加拿大註冊園森設計師、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Melissa Cate Christ創立香港樓梯文獻庫研究項目,先集中研究中上環一帶的樓梯資訊,如實際的地理位置、結構面貌與狀況。不足一年,她跟團隊已發掘了3千多條樓梯,當中除了著名的拍攝外景,如樓梯街、都爹利街外,更不乏無以命名的樓梯。訪客只要不被文獻、研究等字眼嚇跑,從平易近人的生活觀察項目中的檔案及設計資料、攝影、建築圖等,可以在《永遠在邊緣 永遠在過渡》展覽免費閱覽。

現為SCAD(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學院教授的攝影師Scott Dietrich攝下的香港樓梯會在展覽中出現。( Itinerant Photo,Scott Dietrich)
Melissa和團隊先探索中上環一帶,並已尋獲3千多條有名無名的樓梯。(香港樓梯文獻庫)

展覽名稱其實是擷取自也斯《形象香港》的詩。也斯觀察的是「我們在尋找一個不同的角度\永遠在邊緣永遠在過渡」香港故事理不清,每個人都各有不同位置說故事,而Melissa和她的香港樓梯文獻庫就是收集很多位置相異的聲音說梯間的故事。

樓梯除了與地貌、歷史有關外,Melissa認為更是一個觀察城市人對公共空間的價值觀和意識,就如土地發展、城市發展,反映的是規劃者的意向;樓梯作為公共空間,它的使用實況又正正展示城市人對公共空間的理解。

「它們不只是物理上的物體,還是文化生活所在和被探索的地方。」Melissa分享。

一眾原本不相識的外藉人士,不謀而合對樓梯產生興趣,結果就組成文獻團隊,各自為香港樓梯作紀錄。(資料圖片)

Google Earth 樓梯預覽

https://www.google.com/intl/en-GB/streetview/#staircases-of-hong-kong

香港樓梯文獻庫,除了記錄和展示「樓梯」的歷史或與地理相關的資訊,另一潛台詞是講求城市宜行性(Walkablity)和喚醒城市人的社區意識。

作為展覽的延伸,在《永遠在邊緣 永遠在過渡》展覽更會有360度樓梯情境的VR錄像、遊戲設計師參考《Pokémon GO》開發手機遊戲《尋梯記(香港篇)》及一連串的導賞團、工作坊、討論會等在展期中同時舉行。共享「樓梯」,將樓梯借花敬佛送回市民,才是樓梯空間事。

滿佈佛像的樓梯不正是人們它是強調的地方特色?(資料圖片)
香港樓梯文獻庫不是單單以「打咭」方式來記錄樓梯,而是對樓梯的結構與社區關係進行實地斟察。(香港樓梯文獻庫)

可能大家都不知道樓梯可怎分類,於是香港樓梯文獻庫的研究團隊就將人們不以為意的樓梯細緻按結構和其依附的建築第分類。除此以外,團隊更紀錄下獨特的觀察,並發表意見,引起關注和討論。比如說,就政府公開諮詢的《磅巷扶手電梯項目》,團體便憑藉過去的實地觀察展示樓梯實際使用情況,提出扶手電梯以外的可能,加設長櫈、扶手、甚至植樹、樓梯改建,為樓梯帶來社區記憶等等,更勝一條讓人走馬看花、對四周視而不見的「自動電梯」。

《永遠在邊緣 永遠在過渡》展覽還有多項跨媒體和互動工作坊等,共享「樓梯」二三事。(香港樓梯文獻庫)

《永遠在邊緣 永遠在過渡》

日期:5月14日至6月3日
時間:10:00 至 19:00
地點:Connecting Space Hong Kong(北角堡壘街18至20號華健大廈地下)
Facebook:www.facebook.com/alwaysathedge
網站:http://stairculture.com/archive |http://transversestudio.com/stair-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