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宮崎駿遇上香港動畫人盧子英 在吉卜力詳談的下午聊了什麼?
【藝文編按】日本國寶級動畫大師宮崎駿名字家傳戶曉,《天空之城》、《千與千尋》等作品在日本國內外大受歡迎,讓他成為業界傳奇。他早前宣佈今年七月上映作品《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將會是其職業終曲,在動畫上映之際,我們不妨回顧在1985年吉卜力工作室成立之初,製作第一部作品《天空之城》的創作歷程。
本文取自非凡出版《動漫摘星錄》,編者盧子英是香港資深動畫人,自七十年代起多次出訪日本,親炙多位當代日本動漫畫大師。文章由從他第一身角度述說他與宮崎駿的幾度相遇,從《風之谷》祝捷派對到《天空之城》創作後不久,十足一節動畫歷史課。為閱讀需要,部分擷取內容有些許調整。
首度與宮崎駿聊天
派對出席者約一百人,舉目所見,多屬相關的製作人員,以及業界名人,絕對星光熠熠,包括高畑勳、著名的作畫監督小松原一男:「界內高手,能精確模仿不同畫師的筆法」、動畫設計師金田伊功:「處理動作場面極富風格,變化多端,節奏感強」,還有《 Animage》雜誌的總編輯鈴木敏夫,至於大會司儀則由影片主題曲主唱者安田成美擔任。此外,尚有插畫家森康二,而執導動畫《收穫星的小子們》(うる星やつら,港譯:山T女福星)的押井守也現身會場,是日作客,僅安坐一側,子英趁機會與他聊天。
宮崎自然是亮點所在,與其他製作人員輪流站台講話。及後,子英在小野協助下,與這位心儀的名家聊天,有來有往,零零碎碎的談了不少:「宮崎很友善,亦相當健談,對於創作及動畫製作,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亦很樂意分享。當然,受場合所限,只是淺談,不算深入,但首度碰面的氣氛怡然,我很享受。」
子英走訪動漫作者的流程相若,今次帶來宮崎一本彩色畫冊請他簽名留念。是次同場見到眾多《風之谷》的製作人員,機會難逢,也請各人一一簽名留念。派對結束時,與會者皆獲贈精美的洋傘,由於帶備的畫冊屬小號裝,空間不多,僅夠簽名,他忽發奇想,請宮崎在包裝盒揮筆,他亦樂成其願,繪下《風之谷》女主角娜烏西卡(ナウシカ)的頭像。
那段期間,東京個別戲院以「連環場」模式重映《雷朋三世》及《風之谷》,子英欣喜能跳出錄影帶的影像框限:「那是我首次在大銀幕觀看《風之谷》,更為震撼,這次可說是『風之谷之旅』,同時獲悉宮崎正埋首製作《天空之城》。」
這年年中,宮崎的製作團隊出現變動,隨後吉卜力工作室成立。子英渴望已久的《天空之城》亦順利於一九八六年推出,各路傳來的皆盡喜訊,指影片的製作出色,受觀眾熱捧,教人充滿期待。子英再次從日本購入錄影帶,舉辦自家的首映禮,招待動畫迷友好:「看罷,感覺影片真的很厲害!」
書名:動漫摘星錄
作者:盧子英 黃夏柏
出版商:非凡出版
在吉卜力面見詳談
宮崎組織了新公司,找到新的投資者,《天空之城》的規模、製作更上一層樓:「延續了他的風格,內容更豐富,每個段落都做得很細緻,人物造型特出,色彩悅目,無論題材、畫面皆超越了其他導演的作品。宮崎作品的題材並不艱澀,細味下餘韻無窮。」
自己以至其他畫迷都深覺是佳作,子英也希望普羅觀眾能一睹:「可惜香港的外語片市場完全沒有消息會發行這部片,我只能一直爭取。」期間他計劃替香港的雜誌訪問宮崎,於是透過小野聯絡:「非常順利,一經聯繫即約定!」
一九八六年九月的一個午後,他前赴位於吉祥寺的吉卜力工作室。抵達時宮崎正與工作人員開會,等候約半小時,他出現了。上一回見面已是一年半之前的事:「他仍記得我!他的英語並不流利,幸好小野在旁協助翻譯。」除了談動畫創作,宮崎更分享了對日本社會情況的一些觀點,當然,關於《天空之城》的種種是焦點所在。
如子英的觀察,《天》片結合了眾多創新的嘗試,宮崎在訪問中如是說:「這一次有很多特別的設計是以前從未試過的。例如構圖方面,由於城浮於空中,地平線不見了,構圖也由橫線為主變成以垂直線為主。用了很多影機運動來表達;雲的表現也是多彩多姿的,可以說各種可能性都出現了。」
過程中,宮崎披露了當時的新動向,就是與押井守合作新片,由他原作、編劇及監製,對方執導。子英不禁回想前一年的《風之谷》派對上,押井守翩然現身,或許就是商議這項合作計劃。時空一轉,三十年過去,這部當年暫名《ANKAR》的冒險故事動畫,樓梯響已消散多時,至今僅屬構想,從未見這作品面世。
午後韶光,匆匆流逝,訪問連同翻譯僅歷時約一句鐘,但能夠與宮崎面對面的細談,絕對是一個難忘的下午。
等候新作.期望再見
子英一直協助香港國際電影節挑選動畫影片,一九八七年成功引進《天空之城》及《風之谷》參展首映,及後更獲安樂影片公司發行到正式的戲院公映,但放映的次序剛好與製作的先後調轉,《天》片於一九八七年暑假公映,《風》片則遲至一九八八年二月十二日才放映, 卻屬於農曆新年的節日檔期,足見發行公司的重視。
此後,安樂影片公司亦加強了發行日本動畫,宮崎往後的每一部長篇動畫電影,基本上都獲發行到主流院線公映,他的名字在香港愈見家喻戶曉。在《天》片正式公映時,發行公司安排宮崎來港協助宣傳,並於沙田新城市廣場出席抽獎活動,這一次子英也特意前來與他聚舊,也做了短訪。
八、九十年代之交,子英欣慶隨着宮崎幾部作品公映時,有機會與他見面、聊天。直至二〇一三年《風起了》在港放映,該片當時被稱為宮崎的壓卷作,他亦應邀重臨香港,可惜時間安排不到,子英與他未能一聚。
多年來有過數面之緣,雖不多,總歸難得。由當刻起,直至今天,宮崎已晉身殿堂,成就獲國際肯定,二〇〇一年推出的《千與千尋》更先後摘下柏林影展金熊獎及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他一度退下前沿崗位,加上為人相當低調,要與他再碰面, 談何容易:「幸好他還沒有退休,亦將會執導新作。縱然對於他的創作心態已很了解,但他始終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動畫創作者,希望能與他再見面。」子英由衷希冀。
宮崎駿(1941~ )
無可否認,要認識日本動畫,宮崎駿是第一個要知道的名字。
從動畫師開始做起,宮崎駿清楚每一個動畫製作的細節,從而在管理上採用了最優秀的人才,亦以最有效的動畫技法去表現最出色的效果,看他的作品不單是娛樂,而且是學習。 我作為動畫製作人,從初次接觸他的作品已察覺他與眾不同之處, 尤其在動畫的敘事手法、取材和角色的塑造,至跟他有交談機會,更佩服他對於動畫這媒體的偉大抱負。 到目前為止的十一部長片,每一部都起碼可以看兩遍以上,而《風之谷》與《天空之城》兩部,我自己就看了過百次,仍然有再看的衝動。
(本文獲非凡出版授權轉載,圖片由非凡出版提供。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