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著名雕塑大師朱銘自殺身亡 重點回顧藝術生涯三個最重要系列

撰文:梁嘉欣
出版:更新:

【朱銘逝世】台灣著名雕塑大師朱銘於4月22日晚上被發現自殺身亡,疑因久病厭世,終年85歲,引起藝壇轟動。其作品在香港可見於多處,譬如中大地標《仲門》、尖沙咀文化中心前《排隊》、交易廣場《單邊下勢》以及金鐘中銀大廈正門的《和諧共處》等。

台灣著名藝術大師朱銘逝世(網絡圖片)

從工匠成為藝術家

朱銘1938年出生於於苗栗通霄,本名朱川泰,家境清寒,但自少便對美術以及體育有興趣。他十五歲時到鎮上媽祖廟慈惠宮進行翻修工程,因而獲得向雕刻師李金川學習雕刻及繪畫手藝的機會,李師傅後來也成為他藝術啟蒙導師。在李師傅教導下,他掌握台灣傳統木雕技藝,包括刻畫、打磨、上色、描金等技巧,不到20歲已經成為雕刻師傅。

朱銘童年照片(朱銘美術館)
大約在民國五十年左右,我刻膩了「壽星」、「觀音」等題材, 看到一些報章雜誌所登的作品圖片,心裡充滿了求新求變的慾望。正好那時我應聘到一家大工廠作師傅,生活條件大大改善,我就放手做自己想做的東西。我嘗試以家人為對象,做一系列作品,像母親的雕像、描寫我新婚妻子的「玩沙的女孩」等都是這段時間的作品。
朱銘
朱銘《玩沙的女孩》(朱銘美術館)

在1961年,他和同鎮女孩陳富美結為夫妻,他戀愛期間為愛侶雕塑的「玩沙的女孩」則成為了其日後知名作品之一。作品描繪新婚妻子在沙灘上玩沙情景,在雕塑中表達對妻子無盡愛意。比起在工廠製作的精雕細琢工藝品,這件作品雕刻技巧更為大膽直率,是他脫離從工匠蛻變之藝術家路上重要作品。1966年,他憑著作品〈相悅〉在台灣第二十一屆全省美術展覽會上勇奪人生第一個藝術獎項——雕塑部優選獎,於下一年再次參賽,又以作品〈久別〉獲得雕塑第三名,在藝術界嶄露頭角。

楊英風(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

後來在1968年,即是他31歲時,他帶著《慈母像》以及《玩沙的女孩》兩件作品,到台灣著名雕塑家楊英風門前叩門,第二次成為學徒。楊氏教導他要「拋開形式,擺脫寫實,保留神韻」,在楊英風鼓勵下,他擺脫往日工藝手法限制,大膽嘗試不同形式和技法。

鄉土系列打響名堂

朱銘《同心協力》(朱銘美術館)

朱銘被視為台灣鄉土運動中代表性人物,運用生活中素材創作,譬如少時放牛於田野間看見的水牛,或是在廟宇中「關公」,作品充滿草根趣味。

1976年,朱銘在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首次展出木雕作品,好評如潮,引來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一連五天以專文介紹報導。由於參觀者眾多,歷史博館更延期加展。其中作品《同心協力》便被列為當時台灣鄉土文化運動代表,作品中水牛低頭前行,而水車旁農夫則彎腰推動,同心協力將放著重木的板車腿上斜坡。

朱銘《關公》(朱銘美術館)

楊英風主張「摒棄雜念、天人合一、崇尚簡樸」,這一件《關公》更是能見楊英風對於朱銘風格之影響。不同於傳統木雕,朱銘在這件作品中利用原木雕刻出作品,不加拼接,亦不精細雕刻,利用利落刀削保留關公英氣神采,在傳統與現代藝術之間遊走,可見朱銘功力深厚。

這年朱銘更獲獎無數,5月榮獲中國文藝協會第十七屆文藝獎章,以表彰其在雕塑領域傑出表現。緊接著9月再以「從事木刻研究極具創意」之由獲得第14屆十大傑出青年榮銜。12月以〈同心協力〉、〈文聖〉、〈偉人〉、〈正義〉等木刻22件得到第2屆國家文藝獎的肯定。該年成為奠下朱銘邁入藝術殿堂堅穩基石。

太極系列聞名國際

朱銘《太極系列》作品(朱銘美術館官網)

若「鄉土」系列是朱銘在台灣之成名契機,那麼「太極」系列則讓朱銘在國際藝壇立足,儼然成為朱銘代名詞。

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是鬆、沉,講求內勁、聚力,是穩重而凝斂的一種拳術。我最近的作品,就是想越簡單越好,最好顯不出一絲造作的技巧,而只抓住精神把太極拳的韻律感表現出來。
朱銘
朱銘《太極系列》作品(朱銘美術館官網)

在老師楊英風鼓勵下,朱銘開始打太極拳鍛鍊身體,讓他籍實際身體運動,研究拳法中東方文化精神,其後朱銘更挑戰以太極當成創作題材。在1976年個人首展中,曾有其中兩件太極系列作品,但在台灣未被重視。後來1977年,朱銘帶著28件木雕「太極」系列作品,赴日本東京中央美術館展出,贏得當地高度評價,朝日新聞與產經新聞更罕有地報道他作品。當時日本國立京都美術館館長河北倫明更言:「朱銘是有重量感的,這點和日本近代雕刻家相同;朱銘是有動感的,這也和日本近代雕刻家相同。但是日本雕刻家中卻沒有人像朱銘一樣兼具兩種特性。」

朱銘的作品在香港亦可見到,當中包括安放於交易廣場內的「太極」系列作品之一。(網絡圖片)

系列中最著名作品之一是《單鞭下勢》,早期主要是以木雕形式呈現,藝術家快刀削過木材,人物軀體簡潔,左腳伸前下壓,右腳屈曲,整體重心往下,雙手則呈擺動姿態,展現耍太極時沉靜、堅穩氣勢。這件作品之銅像版本自80年代便進駐香港交易廣場,寓意營商剛柔並濟、攻守兼備。

「仲門」變成中大學生不敢穿過之地。(資料圖片)

對於不少港人,尤其是中大學子來說,「太極」系列作品《仲門》更帶有特殊意義。《仲門》是「太極系列」中最後一個大系列「拱門」首件正式作品,位於中大百萬大道大學圖書館正門前,是中大著名地標之一,其所在地台則被稱為「烽火台」。相信不少人曾聽說過穿過雕塑後,便無法順利於中大畢業之都市傳說,為了讓作品變得更為親切,朱銘在2006年將作品從《門》改名為《仲門》,英文名稱為 Gate of Wisdom,希望藉此給人全新印象。

人間系列描繪人生百態

朱銘《排隊》(藝術推廣辦事處FB)

朱銘後期「人間」和「太極」兩個系列雙線發展,後者多描繪人間百態。另一件港人熟悉之朱銘作品,便可能是位於尖沙咀文化中心的《人間系列——排隊》。在作品中,10個人物造型各異,排隊等待進場,五官簡略卻生動展現場景,充分突顯「人間」系列特色。

+8

對比先前其他作品,「人間」系列色彩更加豐富,展現人世間千姿百態,創作形式亦更加多樣。既然是為了呈現眾生相,「人間」系列內包含不少支線,譬如是表現跳傘者輕快特質的降落傘系列、以鬆軟海綿表現出運動員靈巧之運動系列、體現冰冷材質與溫暖主題矛盾之不鏽鋼系列、總數高達三百餘件之《三軍》作品,以及較廣為人知彩繪木雕作品等。

若讀者對朱銘作品感興趣,不妨到香港不同地點親自觀賞作品,或是到訪台灣朱銘美術館,對大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