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級戲曲大師裴艷玲到港 師生共演經典角色發揮淋漓盡致
國寶級戲曲藝術家、河北梆子大師裴艷玲近日率領石家莊河北梆子劇團來港演出。裴艷玲為國家一級演員,同時是三度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的得主,在中國戲曲界可謂無人不曉,曾經多次來港演出皆座無虛席,今回於戲曲中心大劇院舉行的折子戲示範,將傳奇角色鐘馗交由入室弟子出演,裴老師本人飾演的薛平貴以及武松盡現風采精粹,在示範之後舉行講座,分享多年來的心得與感想,訴說中國戲曲藝術文化的傳承故事。
身處香港的我們對於戲曲相信毫不陌生,至於河北梆子亦是仍活躍於大家眼前的古老戲曲之一,河北梆子的曲調較為高亢激昂,非常適合演唱悲壯、無奈、憤怒之情,例如裴老師飾演過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角色鐘馗,以及是次出演的《平貴別窰》、《武松醉打蔣門神》等。於上周末(2月19日)舉行的《師生傳承講座及折子戲示範》當中,上半場有六齣作品:《女殺四門》、《打瓜園》、《界牌關》、《挑滑車》、《夜審姚達》以及《平貴別窰》,《平貴別窰》講述唐代武將薛平貴在出征之前與其妻子王寶釧道別,薛平貴一角由裴老師擔演,劇作中盡情流露出難離難捨的細膩之情。
至於下半場則是取材自中國文學經典《水滸傳》中武松痛打惡霸蔣門神一幕,武松同樣是裴老師的拿手武生戲,有別於薛平貴展現的離別之情,武松彰顯剛強的性格,為民除害的本色被裴老師發揮得淋漓盡致,入型入格甚至掀動台下觀眾的情緒。裴老師今年已年過七十,演繹的反串角色仍然恰到好處,縱使完場後講座上坦言已年紀大,只能夠盡力演出,觀眾卻依然受落,後來裴老師透露原來之前已動過大型手術,怎料身手依然矯健,也是令人佩服之處,盡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之深厚功力。
裴老師分享道,早在上世紀80年代首次踏足香港的舞台,各大劇院都有留下過演出的痕跡,是次卻是首次將河北梆子劇團帶到香港。是次講座主題為師生傳承,裴老師指出在這個年代傳統的文化產業難免面對式微的危機,能多演一場就是一場,但她心底裡覺得戲曲是不滅的:「有人看就有人演,有人演就有觀眾看」,戲曲就是一個如此的循環。正如今回在戲曲中心演出了三天,每場皆全院滿座。相信對於每一位演員而言,舞台、演出就是生命,隨著年紀漸大,演出的機會可能愈來愈少,但裴老師仍然希望最後一次的演出可以再次見到大家。
河北梆子約有兩百多年歷史。它源於山西、陝西的梆子腔,屬梆子腔系的一個支脈,流行於河北省南部、天津和北京。河北梆子唱腔集三地的民風音韻為一體,曲調高亢激昂,適合演唱悲壯內容的戲劇。於2006年河北梆子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裴艷玲,出生於1947年,河北肅寧人,中國河北梆子演員,一級演員,兼演京劇和崑曲。曾任河北梆子劇院一團團長、河北梆子劇院院長、河北省京劇院裴艷玲劇團團長,現為河北省京劇院院長。曾於1985年、1995年、2009年三度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